旅居大理|大理市凤阳邑村——影视带动艺术旅居

文摘   2024-12-20 09:15   云南  



大理市凤阳邑村


影视带动艺术旅居



“人人都是艺术家学院”的牌子,醒目地挂在土库房的墙上,让人忍不住多念几遍;蓝染作坊里,蓝白相间的扎染浸透了主理人的灵魂与热爱;陶泥工作室里,匠人用泥土与火创造着自由的艺术作品…...



艺术与大理千丝万缕般的联系,在大理市太和街道凤阳邑村,村庄的朴实与艺术的浪漫完美结合,让这里变成一个独特艺术家“栖息地”。凤阳邑村借“风”而为,顺“风”而上,以影视为媒介,引入大批艺术家驻留,使古老的村落焕发了新生机、展现了新魅力,成了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升级基础设施

挖掘文化内涵


踏入陈苍号茶院,游客或品味茶香、畅谈欢笑,或打卡拍照、留下回忆。这座曾经野草丛生的马店,在精心修复下焕发着新的活力,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次。



据悉,凤阳邑村坚持“有旧保旧,修旧如旧”对茶马古道进行修复保护,对古建筑按原貌修复,老石拱桥、老照壁、马店等经过修复充分保留了场所记忆,而村庄厚重的历史文化、宜居的生态环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素材和创作灵感。同时,以“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先后投入34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文旅产业开发、人居环境建设整治等项目,不断完善了村落文化功能,增强了承载能力。凤阳邑也成为具有大理鲜明印记和特色的“艺术家第二居所”示范点。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农文旅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凤阳邑坚持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为产业振兴赋能助力。充分发掘当地草帽街、双子井、火把节等具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信息,挖掘马帮文化,建立凤阳邑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招引信王军、片山云空等一批文化艺术老师,着力恢复陶泥文化、草帽编织文化、蓝染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 

变“流量”为“留量”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凤阳邑知名度迅速上升,《跳进地理书的旅行》《乘风破浪的姐姐》《是女儿是妈妈》《奔跑吧》等综艺节目纷纷到此拍摄,汪顺、常昊、黄雨婷等奥运健儿也到凤阳邑感受大理的慢生活,“荒堂”举办跨年音乐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来自远方的呼唤三场音乐会成功举办......凤阳邑干部群众全力做好各位艺人、艺术家、节目组的住宿、交通疏导、协调村民等服务保障工作,提升明星艺人和艺术家的体验感,提高旅居人员的归属感。



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白族传统体育赛马比赛、火把节民俗歌舞表演、火把节特色庆祝活动、白族三道茶培训、大本曲演出、扎染、陶泥体验活动、荒唐美术学院自绘画体验活动、脱口秀活动及广市美术学院马道画展等,吸引信王军、董丽、俞心樵、龚琳娜等100多位艺术家、泛艺术家入驻。



影视赋能发展

带动村民增收


返乡就业青年杨俊辉家的老房子就在凤阳邑茶马古道旁。在他的记忆里,这条古道曾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山麓小径,杂草丛生、鲜有人迹。二十世纪80年代,一家人搬进了离城市主干道更近的新房,老房子就一直荒置着,荒置的老房子,在凤阳邑还有很多。面对村民老房子、宅基地空置的实际,凤阳邑村将闲置房屋和空置宅基地以土地入股方式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引入企业合作项目,采用“农户+村集体+企业”的经营合作模式,形成“村企民”利益共同体。



目前,村内已有咖啡、茶室、餐厅、民宿、文创工作室等40多家固定经营户,110多个经营文创手工、餐饮小食的临时摊位,文旅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业300余人。走出了一条村民村中务工有工资、自主经营有收入、合作经营有分红、村集体经济有增收的乡村文旅产业振兴之路。通过村集体合作项目实施,2023年带动村民增收17万元,2024年带动村民增收25万元,2023年村集体增收31万元,2024年预计增收60万元。“我家将老房子流转给了村集体,不仅增加了收入,老房子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杨俊辉说。



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凤阳邑村与多家企业合作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通过“艺术会客厅+文化艺术之家”模式,为艺术创作、展览、会客和旅居提供优质条件,以文化艺术因子激活乡村资源,带动艺术流量和吸附其他优质业态进入,有效促进整村文旅融合发展。



美术馆、陶艺社、扎染坊、民宿小院、茶馆......如今的凤阳邑艺术家正在聚集,文化业态逐渐形成,这里,俨然已成为“艺术家第二居所”。




来源:“风花雪月号”微信公众号(苏云慧)
辑:郭明鉴
审核:李政波

终审:李建奇



点亮在看,推荐给更多人👇


大理发布
传播好声音,汇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