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九三年度人物|蒋萍:我最正确的两个选择

政务   2025-01-20 16:26   天津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我市九三学社社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社市委近期对有突出贡献的社员进行表彰。授予王传启、刘波、刘颖、汤乃军、许敏鹏、许勤虎、李洪飞、高翔、黄婉荣、蒋萍(按姓氏笔画排序)10名社员2023年度“天津九三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获奖者专访。


蒋萍:我最正确的两个选择

于瑶



在“天津九三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蒋萍在获奖感言中说,“我最正确的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从医,另一个是选择加入九三学社。”
蒋萍,天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曾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和首届“天津名医”称号。


步履不停 求学协和

蒋萍长期专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气道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中国首次从基因水平阐述了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天津领先开展了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技术。作为天津地区负责人完成《中国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哮喘诊治现状》等国家级课程。在天津率先开展EBUS-TBNA技术,并陆续开展了内科胸腔镜、经支气管镜冷冻、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经支气管镜大气道肿物切除术等四级介入治疗手术,填补天津市空白2项。获批市科委、国家创新基金、卫健委科研课题多项,获科研成果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教材》等著作3部。担任天津市特殊抗菌药物专家、天津市首个呼吸领域临床药师及临床药师培训教师培训基地负责人之一。担任中国哮喘联盟天津地区负责人,积极推动天津哮喘领域的防治水平,在呼吸系统疑难重症诊治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回忆起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的经历,蒋萍感慨:“协和的学习经历影响我的一生。协和医院的院训是‘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前辈们每一天都在践行这一精神。对医学未知领域强烈的探索欲,促进自我驱动,追求卓越。很多专家在医院都有宿舍,加班加点、熬夜工作后休息的地方不是单人间,是和学生宿舍一样的多人间。老专家们技术精湛,但都平易近人,见面、聊天、吃饭都在谈论专业和病人。身在协和,每天都被浓浓的学术氛围包围,这里的医生生活重心就是医学事业,所以才能有众多医学大家活跃在医学舞台。”

医者使命 义不容辞

四年前,蒋萍作为市级专家组的一员奋战在海河医院一线,参与会诊了本市首例新冠确诊病例。她一边完成重症患者的会诊并坚持参加发热门诊会诊值班,一边带领科室人员有序开展工作,保证患者、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带领呼吸科的医护人员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各类培训。科室同事称她的工作作风是“做得多、说得少”,科室有困难,她冲在最前面;同事需要帮助,她从不迟疑;一线需要她,她毅然奔赴“战场”。

攻坚期阶段,相关部门决定从全市8家三甲医疗机构抽调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呼吸科专家,充实救治力量,蒋萍第一时间请战:“医者使命、义不容辞”,铿锵有力的八个字,是直击内心深处最响亮的声音。

没有谁生来就是英雄,白衣战士也是血肉之躯。蒋萍是家中的独生女儿,承担着照顾父母的重任,她深知自我隔离是对父母最好的保护,从那时起她便把父母委托家中亲戚照料,不再到父母家中去,父母也格外担心女儿的安危,但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每天彼此互报平安。正值高三的女儿,更是身为母亲的蒋萍放心不下的牵挂,那一年的除夕,为了各自的平安,蒋萍只是远远看了女儿一眼。尽管一个人度过了除夕,女儿依旧毫无怨言,安慰蒋萍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等您胜利凯旋!”

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在急难险重的关口挺身而出。寡言心细的蒋萍总是能第一时间捕捉到病人的需求,生命救治和心理疏导两手抓。她通过与患者促膝交谈,鼓励其倾诉内心感受、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乐观应对疾病。一位蒋萍十年前救治过的患者回忆:“在事故发生后,我一直失眠不安,白天精神也不好……经过蒋主任的讲解,我不那么担心了,晚上终于能睡踏实了,非常感谢蒋主任!”

关注民生 建言献策

2002年12月,蒋萍加入九三学社。转眼二十余年,2024年初,在天津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上,作为新任市政协委员,蒋萍一次性拿出了三个提案建议。分别是《关于加强中小学传染病预防能力的建议》、《统一天津市各医院预约挂号APP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关于人工耳蜗纳入医保的提案》。


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蒋萍提到,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极重度感音聋的唯一方法,是性价比极高的医疗投入,因为它可以帮助听障患者回归正常人群,拥有全新的生命意义,使患者从社会依赖者变成社保基金的缴纳者。谈起这项提案的动因,蒋萍说,近年来,安徽、山东、浙江、河南、上海等地陆续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而我市未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出现了我市大量听障患者到外地进行治疗(天津市耳蜗植入手术量由以往每年100例左右锐减到2023年仅有21例),再由我市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医疗费用的现象。谈及此处,始终娓娓道来的蒋萍皱起了眉头:“患者舍弃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奔波于异地,术后康复治疗缺乏延续性,由此不但未减轻本市医保负担,反而由于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及患者往返异地费用,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亦影响了我市在全国听觉植入领域领先的学术地位。”她说:“听力损失已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它是残疾,更是疾病,是可以根治的疾病。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不仅能使天津市的听力障碍患者能够更便捷享有本地优质医疗资源,降低国家经、济负担,同时继续提升我市在全国听觉植入领域领先的学术地位。”

截至本稿完成时,蒋萍发来消息,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从年初到年尾,她的提案照进了现实。

采访蒋萍那天,笔者比约定时间提早了半个小时到达。偶然发现医院的院史馆正在开放,想着或许能在展览中有所收获。果然,没走几步,就看到了多位九三学社前辈的介绍,在一个专题板块中也看到了蒋萍的身影。采访中,笔者向蒋萍提起在院史馆中的发现。埋头工作的她尚不知道院史馆就在她办公楼层的下面,一次也未涉足。采访结束后,笔者再次回到院史馆,不一会儿发现蒋萍也进了门。她向笔者详细“认识”了九三学社的多位前辈,但并未去寻找自己的照片就匆匆离开回去工作。

这,就是蒋萍——为医一生,鞠躬一世,正如她在天津名医录上的留言。

(作者系社市委宣传部干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