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近年来,天津市积极开展“津农精品”的品牌化建设工作,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例如,小站稻入选全国首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津农精品”品牌总数达到225个,沙窝萝卜核心区品牌溢价能力达到30%,小站稻品牌价值将达百亿元以上……
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农业品牌的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支撑有待加强;农业品牌的“链”“群”效应不够完善,规模和集群效应有待拓展;品牌价值提炼总体不足,影响力不够广;农产品品牌平台建设滞后,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孙约兵委员建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赋能“津农精品”,夯实品牌之基。“津农精品”的核心是“精”,品质是根本,高品质、营养丰富、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离不开科技支撑保障。要把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运用,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种业振兴行动,着力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育新种、制良种,培育区域特色品种。
协同推进“津农精品”产业发展,打造品牌聚合效应。集群的生命力在于产业链,只有基于产业链的空间集聚,才能形成产业集群。要强龙头,发挥头部企业资金、研发、人才、市场等优势,加大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引领带动,打造“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市场导向”模式;要补链条,推动“津农精品”由一产向二产、三产业拓展升级,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兴业态,在农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上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品牌的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构建的“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圈,努力打造具有较高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的区域优势农产品。
此外,孙约兵委员还建议,深度挖掘“津农精品”生态、文化价值,铸就“品牌之魂”。要推动“津农精品”品牌与文化融合,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推进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品牌文化内涵。
(来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