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老师的愤怒
学术
2024-12-21 00:02
新加坡
近年来,AI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原本对AI在教育中的应用抱有很高的期待。比如,它可以辅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些技术性难题,或者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重重的耳光。学生作业中“AI味”越来越浓,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看似完美的作业让我深感愤怒:它们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而是工具的产物。这种现象不仅让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严重的是,它正在腐蚀学生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机器味”弥漫的作业
如今,批改作业的过程变得既痛苦又无奈。几十份作业摆在眼前,字句工整、格式规范,甚至用词高深,但总让人感到一种违和感。它们看起来很“聪明”,但却毫无灵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次课堂讨论。我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分享他们作业中的观点。结果,很多人完全无法回答自己的作业内容,有的甚至对自己提交的观点一无所知。事后我尝试用AI工具输入类似的问题,果然,生成的内容和学生的作业如出一辙。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愤怒之源。作业本该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途径,是他们训练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可如今,它正在被学生轻率地外包给机器。学生能力的逐步退化
这种现象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急速退化。从前,尽管有些学生的作业可能语法错误百出,论点表达也不够精准,但那毕竟是他们自己思考的成果。而现在,表面上完美的句子背后,藏着的是思维的空洞和创造力的缺失。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正在被侵蚀。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将其交给AI,而不是尝试自己去解决。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学习的意义何在?课堂的意义又何在?当独立思考被技术取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在被逐步侵蚀。教学的挑战与无奈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没有努力过。调整作业形式、设计更多需要独立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明确AI的辅助边界,但效果依然有限。AI的便利性和效率让学生难以抗拒,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这一场“人机较量”中显得无力。更让人沮丧的是,这种趋势可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洪流。即便我们努力设置更多讨论环节、增加课堂互动,AI生成的内容依然会悄然渗透进教学的每个角落。一点期待与呼吁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快”。它需要过程、需要思考,更需要学生在试错中成长。AI可以是一种工具,但绝不能成为替代品。学生们需要意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深度、更有创造力。我希望,每位学生都能从“机器味”作业中走出来,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那些看似费时费力的思考过程,那些在键盘前冥思苦想的时刻,才是真正让人进步的关键。而这种成长,恰恰是AI永远无法给予的。最后,我想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结果的完美,而在于过程的真实。学生作业的背后,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大脑,而不是冰冷的代码生成器。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