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的多尺度特征:加强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

文摘   2024-12-18 08:00   浙江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在多时空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有助于制定不同行政级别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本文绘制了中国五大生态系统服务(ESs)图,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时空演变,揭示了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ESDR)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权衡协同效应,还探索了网格、城市和流域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路径。结果表明,除土壤保持外,其他四种ESs都存在严重的供需失衡,粮食供应和水资源产量明显不足。ESDR的空间聚类在不同尺度上的精细化程度和区域协同性略有不同,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在城市和流域尺度上,高-高(H-H)聚类单元的增加表明供需失衡在更大尺度上得到了整体改善。此外,ESDR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网格尺度上,大多数ESDR 都表现出协同关系,且协同强度最大。在城市尺度上,粮食供应的供需比与其他类型的ESDR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权衡效应,而在流域尺度上,这种效应明显减弱,甚至有向协同效应转变的趋势。因此,本研究建议 ESs供需关系应关注多尺度依赖关系,从而有效设计精细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战略。




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ES)是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重要纽带,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自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作用已被纳入环境管理人员的决策框架,这是生态系统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决定因素。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升级,人类开始意识到,作为ESs流动的最终受益者,他们对生态系统商品和价值实现有一定的反向调节和驱动,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概念源于对自然赋予人类的利益的认识,包括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有形商品和预期收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反馈机制。从长期的全球土地利用发展格局来看,人类活动与生态工程建设之间往往存在时空不匹配。此外,人类活动也使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空间失衡。ESs供需双方在整个地理空间内分布不均匀,这种数量差异和空间不匹配严重制约了社会生态可持续性。

对ES供需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是有效空间管理的先决条件。早期的研究大多描绘了ESs供应变化对人类福利诱导的影响,而忽略了与ESs受益区域的空间联系。人类福祉,包括经济和社会福利,主要依赖于ESs的消费,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ESs的消费必须在自然承载能力范围内,如果只考虑ESs供应,将无法维持区域ESs平衡关系。因此,对需求方的彻底考察可以更真实地描述人类情感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近年来,评估人类生态需求和准确表征ESS供需的空间异质性受到关注。学者们主要利用GDP、人口和土地开发强度等社会经济变量来描绘需求程度。但这种类型的指标相对同质,难以捕捉各种ES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对ES的支持和监管。由于ESs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反馈,绘制ESs供需演变图可能涉及复杂的时空信息。识别和可视化这些变化可以提供有关ES剩余位置的详细地理信息,这对于不同层面生态系统管理的重大决策至关重要。这种方法提高了自然资源管理效率,是将ESs概念纳入生态系统管理决策和实施的关键一步。

目前,对ESs供需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许多服务类别的定量映射和时空匹配格局上,然后引入Ess束的概念来识别具有不同特征的综合ESs供需水平。现有的研究考虑了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增长、土地开发强度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探索ESs不匹配的影响。此外,学者们还从供需的角度将ESs流与生态区划和网络优化相结合。在时空尺度上,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单一尺度上,如典型区域、城市群或流域。然而,它在大尺度领域的长时间序列、多尺度研究方面相对较弱。首先,生态过程的变化和反馈表现出时间滞后,忽视时空尺度对ESs的影响可能导致时空共现信息不准确。其次,认识到ESs供需地理关联格局的变化,决策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即将到来的生态系统管理选择的优先事项,并修改各个行政级别的管理策略。此外,不同尺度上ESs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向也不一致。理解生态系统的协同或权衡关系对于制定精细化生态治理措施至关重要。多尺度分析涵盖密集的时间和空间资源信息,为评估研究结果的可持续性和稳健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并专注于在单一尺度模型中可能被忽视的发现。网格尺度的研究视角是微观的,可以可视化更详细的信息,但容易出现散斑效应;行政规模研究可以阐明生态系统管理权利和责任的界限,但是,它可能会忽视捕捉微妙的生态过程;流域是可以准确表征生物物理特征的自然地理单位,但不具备上述两个尺度的其他优点。因此,建立涵盖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空间格局和相互作用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可以充分考虑时间动态和空间尺度效应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影响,促进不同层次部门之间治理目标的协同效应。




研究亮点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者和推动者,中国勾勒出“三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利用景观生态要素及其功能的协同和系统特性,增强ESs的功能。本研究对ESs供需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序列、多尺度的分析,其目标为:(1)使用多源融合数据和复杂参数模型量化2000年至2020年中国ESs供需的时空格局;(2)揭示ES供需在三个尺度(网格、城市和流域)上供需的空间格局特征;(3)探索多尺度ESs供需比之间的权衡/协同效应。该研究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提供了多尺度的视角,揭示了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复杂反馈机制,可以指导各个行政级别的关键生态系统管理决策。





研究结果



1. ESs供需的时空变化

1. 1.ESs供应

如图1所示,中国5个ESS供应的空间分布表明,单个ESS供应的空间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稳定。然而,各种ESs供应的时空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HQ(生境质量指数)和CS(碳的全部储量)表现出相对相似的空间分布:高供应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而低供应区主要集中在北部高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内蒙古的阿拉善高原和甘肃的祁连山。相比之下,高FS(谷物生产、肉、蛋、牛奶和水生生产)值主要集中在长江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的中下游地区,而低水平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WY(年产水量)呈现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的梯度分布,与黑河-腾冲线一致。SC(土壤保护供给)高值区分布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破碎化和相对集中,秦岭北部地区和西南喀斯特地区SC供应能力普遍较低。

从时间维度上ESs供应量的统计(图2)来看,5种ESs供应量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具体而言,HQ和SC的供应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从2000年到2020年略微增长了约5%。FS在所有三个时期均呈上升趋势,总体增长35.37%,增幅最为显著。WY在三个时间段内呈现“U”形变化趋势,反映出20年期间的总体增长约为8.77%。CS显示出约2.93%的小幅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在过去20年中,除CS外,其他4个ES的供应呈增长趋势,证明中国在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和生态保护政策方面取得了进展。

 1.2.ESs需求

图3显示了5个ESs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果,其中HD(栖息地需求)、FD(食物需求)、WD(水需求)和CD(碳需求)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需求旺盛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活跃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相反,低需求地区主要位于北部和西部地区。高值SD(土壤需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云桂高原和南部丘陵地区,地表遭受严重侵蚀,是水土流失控制的关键区域。

就2000年至2020年的需求变化而言(图2),HD和SD的年际波动并不显著,分别增长了3.78%和6.07%。FD在2000年至2020年间略微增长了,约10.42%。WD变化趋势呈倒“U”形,总体而言,2020年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1.46%,这是与第一年相比,五个ES需求的唯一下降。CD表现出明显的年际波动,从2000年到2010年增加了近1.5倍,然而,这一趋势在后十年放缓,总体上与2000年相比,2020年增加了两倍多。

 1.3.ESs平衡

5个ESDRs的时空分布如图4所示。一般来说,每个ESs的正向变化区域与高价值供应位置密切相关。除SESDR(水土保持供需比)外,其他ES供需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平衡。其中,HESDR(生境质量的供需比)和CESDR(碳封存的供需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正向变化面积大于负向变化面积。正向变化面积相对集中在大兴安岭、东北小兴安岭、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的茂密林区,而负向变化面积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甘肃祁连山以北地区。FESDR(食品供应的供需比)的负向变化面积远大于正向变化面积,可以看出东北平原、北方平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盈余面积。WESDR(产水量的供需比)逐渐从正向变化区过渡到从东南到西北的负向变化区域,大部分是负向变化区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新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长江以南的情况则长期处于产水量过剩状态,平衡区主要分布在正向变化地区周围。SESDR整体上处于平衡状态,西北部的负向变化区域数量有限,西南部和东南部的正向变化区域分布分散。

从ESDR区域的变化来看(图2),HESDR的平衡区域在过去二十年中下降,而赤字区域增加了近两倍,加剧了HQ的不平衡。FESDR的年际变化量最为显著,正向变化面积在20年期间急剧增长,受益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WESDR的盈余和平衡区域在2000年至2020年期间均有所增加,表明均衡得到增强。从2000年到2020年,SESDR的负向变化和正向变化领域都有所增加,其中负向变化领域增加得更多。与其他4次ESDR相比,2000—2020年CESDR的年际波动不明显,平衡面积增加了28.82%,供需平衡略有改善。

 2.多尺度上ESs供需比

根据空间自相关结果,2000年至2020年间ESDR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网格、城市和流域等各种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类趋势。随着尺度范围的缩小,空间聚类特征更加详细,区域协同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差异。不同时空尺度的Moran'sI值如图5所示:Moran'sI指数在网格尺度上呈上升趋势,在城市和流域尺度上保持稳定。ESDR的分布总体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根据每个尺度的LISA图谱(图6),ESDR明显表现出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从而在不同尺度上形成相对稳定的进化格局。H-H(高-高)和L-L(低-低)协同格局更频繁,而H-L(高-低)和L-H(低-高)权衡格局出现得相对较少。其中,H-H聚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地区,而L-L聚类主要出现在西北部和东部地区。ESDR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大致相似,但存在显著差异。

在网格尺度上,H-H聚类主要分布在南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而L-L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2000—2020年,H-H集群带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西南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和东北部小兴安岭附近地区。同时,L-L聚类内的网格数量增加,加上空间向南移动,显著变化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北部。H-L聚类和L-H聚类主要分布在H-H聚类和L-H聚类的边缘,作为ESDR高区和低区之间的过渡区,这两种类型的聚类并不常见。

在城市尺度上,2000年中国有117个城市处于H-H集群中,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吉林省东北部。L-L集群共154个城市,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等西北地区,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表现出L-L集群的城市数量显著减少,尤其是在东北地区。2010—2020年,ESDR空间分布格局以碎片化为特征,北疆、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南、江苏等地L-L集群数量减少,部分区域转变为L-H集群和H-L集群,表明严重失衡地区周边环境正在改善。同时,H-H集群中的城市增加并在空间上北移,主要分布在四川和重庆等地区。在这十年中,通过推进以城市为基础的生态恢复计划,城市规模的供需失衡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流域尺度上,2000年有149个H-H集群的子流域单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L-L聚类的子流域单元66个,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和黄河流中下游流域。2000—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ESS供需状况良好,H-H集群数量增加到167个子流域单元。同时,东部沿海地区L-L集聚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塔里木盆地的不平衡现象并未得到改善。2010—2020年,黑龙江流域南部和东北地区H-H集群单元数量持续增加,东部沿海地区L-L集群单元数量略有增加。ESDR格局在2010年后基本稳定,主要归因于2008年后大规模农田再造林工程的放缓,流域尺度的ESs供需状况有所改善。

3.ESDRs之间的权衡和协同作用

2000—2020年,5对ESDR之间的相关强度和方向的空间特征在网格、城市和流域尺度上存在差异,但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显著相似的关联特征。大多数ESDR对通过了时空尺度的显著性检验(图7)。一般来说,ESDR对之间的正协同作用比权衡更有利。本文发现HESDR-CESDR在网格尺度上的协同效应最高,表明生境质量的改善显著提高了植被的固碳能力。本文还发现HESDR-FESDR在城市尺度上的权衡最高,表明高密度的农业和畜牧活动可能会破坏现有的自然栖息地。在网格和流域尺度上,ESDR对之间的大部分协同关系得到了改善。然而,在城市尺度上,ESDR互动的改善不太明显,权衡取舍有增加和协同作用下降的趋势。

在网格尺度上,ESDR对大多表现出协同效应,其中HESDR-CESDR、WESDR-CESDR和HESDR-WESDR位居协同强度前三,在该尺度上表现出最强的协同效应。随着规模范围扩展到城市规模,FESDR和其他ESDR之间的权衡变得明显。权衡效应在HESDR-FESDR中最为明显,而HESDR-SESDR和SESDR-CESDR之间的协同效应在该规模下最强。在流域尺度上,FESDR与其他4个ESDR之间的权衡效应显著减弱,甚至FESDR-WESDR和FESDR-CESDR也逆转为协同效应,尽管这种强度较弱。WESDR-SESDR在流域尺度上的协同增效强度大于其他两个尺度。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在网格尺度上,9对ESDR之间的协同强度保持稳定或不断提高。在城市尺度上,WESDR-CESDR、HESDR-WESDR和WESDR-SESDR的协同效应普遍减弱,而FESDR-HESDR和FESDR-SESDR的权衡强度普遍增强。FESDR-WESDR权衡强度减弱,FESDR-CESDR之间交互作用的强度基本不变。在流域尺度上,6对ESDR之间的协同作用呈现稳定或总体增加的趋势,而HESDR和FESDR之间的权衡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探索多尺度ESs供需关系的空间特征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它缺乏对文化服务的评估,而文化服务与人类需求直接相关,但没有更好地定义为提供或规范服务,因此需要对评估进行更科学的量化。第二,ESs的流动下产生的供需不平衡在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至关重要,应进一步探索的流动调节ESs供需匹配关系,支持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治理。




初审:梁笑嫣

审核:徐彩瑶

排版编辑:许文静

文献推荐人:许文静


参考文献Mengwen Gao, Yecui Hu, Xinwei Liu, Mengyin Liang,Revealing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to enhance refined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China,Ecological Indicators,Volume 170,2025,112971,ISSN 1470-160X.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Revealing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to enhance refined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China.pdf


推荐





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



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我们一起加油!

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
孔凡斌教授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公众号。本团队立足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战略,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探索生态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及其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的路径与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