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不打烊” 升级“星级管理”
周末天刚蒙蒙亮,保洁员林茂坤就骑着小电驴赶往古城漳南道巷。巷子旁由两层小楼改建成的环卫公厕是他的“责任田”。
逐间清洗、消毒、更换污纸篓后,他又手持水管将楼前地面快速冲洗干净,并将通气雕窗擦拭一新。
“古城客流量大、餐饮店多,深夜营业时常有顾客店员需要如厕,周边不少老旧里弄的居民因家中设施不完善也会来此上厕所。”林茂坤表示,实施公厕24小时开放后,用厕人数翻了好几番,公厕所需保洁频次和服务事项不断增加,弯腰、拧布这样的动作,他每天要做上千次。
据市环卫中心数据统计,公厕实施24小时开放后,中心城区环卫公厕日均用厕量达6000人次,节假日高峰期逾万人次。在对胜利路、漳华路、水仙大街、迎宾路等城市主干道及大型商超、公园等人群集中区,周边配套公厕夜间常见加班晚归者、夜跑者、餐饮店员、外卖配送员以及等候接单的代驾师傅和网约车司机等不同人群,用厕需求并不比白天少,在凌晨的环卫公厕依旧能看到人来人往。
“公厕全天候开放给各个群体带来了方便,也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市环卫中心市容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升市民用厕体验舒适度,漳州实施“网格化布局+专人专厕”保洁管理模式,聚焦公厕“六无四净三通二明”要求,升级“卫生达标”“设施完善”“无蝇无臭”“免费开放”“服务一流”的五项星级评定指标,像林茂坤一样的保洁员队伍分布在中心城区各条大街小巷的211座公厕里,不仅要做到见脏即保、人走蹲位清,还要应对喝醉随地呕吐、坑位异物堵塞等突发情况,确保市民如厕环境整洁干净。
在提升公厕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同时,漳州还强化日常考评监督。每座公厕内均悬挂有涵盖公厕名称及编号、厕管员工名字、投诉监督电话等内容的公示牌,按照“日有巡查、周有抽查、月有考评、及时反馈、限期整改”的监督模式,组建网格督察员队伍对24小时开放公厕的管养服务情况进行严格监管。
吴秀虾就是东铺头片区的一名环卫网格督查员。公厕24小时开放后,她不仅增加每日“巡街探厕”的频次,巡查内容也实现从保洁员在岗在位、公厕环境卫生到24小时水电供应情况、各类设施设备运转“全覆盖”。“巡查时发现的安全隐患我们要第一时间上报至公厕管理群,限时完成整改处理,并按照‘一厕一档’建立完善公厕信息化台账,确保公厕服务时间延长、服务质量不降。”吴秀虾说道。
如此方便!公厕24小时“不打烊”
“早在2010年福建省第一次提出公厕革命后,漳州就按照‘步行10到15分钟就能找到厕所’的要求,在市区充分挖掘可利用地块,依靠绿地、人行道或公交站台边等建设便民公厕。”市环卫中心设备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厕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像市中心血站周边学校多、人流量大,厕位数量无法满足市民的用厕需求,就在原公厕边空地增设1个环保通用厕位,用以解决市民的如厕难题;针对华阳体育馆、漳州九中、永鸿三江城3座公厕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就拆除原有旧公厕、原址重建智能化公厕,从而实现开关控制、检测厕内有无人、监测异常情况等,提高公厕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漳州市在积极新建环保钢结构公厕、提升改造老旧厕所的同时,还聚焦特殊群体如厕需求,在公厕外修建方便轮椅上下的缓坡道,在公厕内安装不锈钢扶手,增设“第三方卫生间”“环卫工人休息点”“爱心饮水点”等,不断提升公厕建设档次和服务水平。
保洁员正在清洁“第三方卫生间”内母婴多功能护理台
走进位于大通北路一中后门的公厕,只见“第三方卫生间”内母婴多功能护理台、儿童安全座椅和如厕器具、安全扶手等一应俱全,并配有自动感应冲水设备和感应式洗手盆、地面自动感应吹风系统、智能超声波微雾除臭设备等,智慧提升如厕舒适度。
去年漳州市投入首辆移动式车载流动厕所,重点停靠在漳州三馆、西湖片区、宝龙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车体内自有一套排气、采光、用水、温度控制等系统,并配有衣帽钩、置物架、扶手、USB专用充电口等基础设施,可同时满足7人如厕的需求,实现哪里需要往哪“跑”,用流动的“方便”缓解人流量大的“不便”。
在加强对公厕管护工作的同时,下阶段漳州市还将从市民呼吁增设的充电宝、自动售卖机等多样化需求入手,加快公厕改革,让“方便”更方便,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呼吁市民朋友爱护公厕公共设施,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以文明回馈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来源:综合闽南日报、漳州市环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