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头蹦迪也太超前了

文摘   2024-10-21 11:08   上海  


在中国的各大传统节日中,不少都具有祭拜的意义,比如清明节、重阳节、冬至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过去不久的中元节。

相对于其他节日,中元节更有一种鬼魅的色彩,它在意义上也许比较像西方的万圣节,但这一天别说整活了,从指针指到零点的那一刻开始,避讳就开始了。虽然二十一世纪大家都讲究相信科学,但是中元节烧纸祭祖放河灯,以及不去别人家做客,天黑之前要回家等等习惯还是深入人心。


(动漫中中元的形象)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死亡是相当避讳的。可是到了国外以后发现,他们对于死亡非常坦然,比如在洛杉矶墓地看露天电影,坟头蹦迪,还有去墓地公园旅游等等



谁敢信,他们的仓库竟然还在棺材楼上...



这要是换做在国内,应该是个中式恐怖密逃instead of电影院hhh


Emmm,虽然遇到中外文化差异是必然的,但是确实有被shock到。




国外的死亡教育




在之前的一期pano prifile中,正在普林斯顿就读Chandler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作品——设计墓


他发现——


很多书里都提到了“死亡否定主义”这一概念。所谓的“死亡否定主义”,是说历史上人类纪念死亡的仪式都是集体性的社群活动,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比如医疗进步),我们更多会把死亡看作是医疗的失败,逐渐便成为了一个不被探讨的话题,这就是死亡否定主义。


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人们往往回避死亡和纪念死亡


而在国外远非如此——


电影不只是声画本身,放映的场所、银幕、一起看电影的人都构成我们对每部电影的感知,所以每一次看电影的体验都独一无二。



LA的墓地露天电影虽然听起来怪吓人的,但换个角度看看,正体现出了中外culture中对于“死亡”的不同看法


国人总是谈“死”色变,因此我们并没有什么机会去了解与探讨;可是人终有一死,只有坦然面对人生的终点,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考虑怎么离开世界这件事, 其实也就是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活着。


日本NHK曾推出一部轰动一时的纪录片《走向人生终点》,在结尾处主持人是这样说到。


(source:sohu)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多位罹患癌症、时日无多的普通人在临终前的真实记录。


没有哭天喊地撒白花,也没有惊悚的垂死挣扎,更多的是坦然面对死亡的平静,和生命的温情。


其中有一位池田先生,他为人固执,一生沉默寡言,却在临终前给每一位家人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他的爱与感谢,希望妻子重拾活下去的勇气。


(source:sohu)


面对死亡,很多人真的没办法做到像池田这么淡定。我们国人缺失的死亡教育,在国外却被搬上大荧幕。


不止日本,20世纪以来,有许多国家开始重视死亡教育。


美国是全球死亡教育发展最早和推广最系统的国家,目前在美国各高等院校中普遍都会开设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和培训。


根据一项从1975年至2005年的长期调查数据显示


在此3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关死亡教育的讲座与短期课程由7%发展至87%;独立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院校也由1975年的7%发展到2000年的18%;开设死亡教育的院校中学生参加培训的比例在2005年高达96%; 几乎美国的全部医学院校均已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不仅如此,死亡教育也在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目前美国有6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生死教育课程,死亡教育在美国已经成为普及范围内十分广泛的社会性教育体系。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死亡教育课程除了theory,还增设了现实的activities,包括将学生带往殡仪馆进行参观,并亲自书写死亡感想等,也有利用观看电影、视频等方式,通过启发式教育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死亡,并思考与死亡相关现实事件的报道。



英国深受美国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名为“死亡觉醒”的思想运动,在宗教改革的相关教育增设死亡教育内容,并强调应将死亡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教育或医学人文教育中,尤其列出了这一特殊教育活动中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设计。


英国中小学开设的“死亡课”内容广泛,涵盖了对死亡、父母离异等特殊情况下对学生的生命辅导,教师们会邀请殡葬或从事临终关怀服务人员、护士等深入课堂讲授,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亲自体验丧亲或各类生活突变事件所致的情绪变化,促进其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影视剧里,还在说“人死了会变成星星”“他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不过之前上映的《玫瑰的故事》中,主角黄亦玫倒是很坦然的对女儿阐述了死亡。



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赞同“死亡教育”,那么为什么中国这么避讳死亡呢?




中国对于死亡的避讳




在国外文化里,死亡好像是一件natural的事情,咋为啥到了中国,提到“死”就要说呸呸呸不吉利呢?


怕死

中国人貌似有刻在DNA里的“怕死”基因,从秦始皇发疯似的寻找长生不老药再到古代历代帝王服食“仙丹”,很多我们认为的千古一帝都无法避免;还有传统儒家思想中“重生忌死”、“未知生、焉知死”等文化观念的巨大影响,本质上都是惧怕死亡的表现。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长生不老”都是impossible,不如坦然面对!


讳莫如深的原因


一般人恐惧死亡,是由于对死亡不了解,其相关的文字和活动在民俗中多被当做禁忌,人们弄不清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后的世界如何(不过这个应该还是没人说得清,死去元知万事空?)


国内人们一般关注对生的追求,往往规避死亡or分离相关话题,不愿主动接触和深入了解(连离婚都不愿意直说的中国人)


其次,死亡教育的直译名称容易引起大家误解,认为该课程教育是指导人们怎样死亡的“消极”、“灰暗”课程,不仅没有开设的必要,且不符合中国国情,更不适宜推广发展。



公开谈论死亡这一行为与传统文化、伦理观相违背,明显受到公众的思想抵触,在早期获得政府机构的关注和支持极少,发展也比较缓慢。


可由于近些年来,内地高校大学生和青少年自杀、暴力伤害行为等恶性事件频发,公众生命意义感缺失、对生命漠视等系列社会现象受到关注。


现在不少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内死亡和生命相关教育的缺失会引发巨大的悲剧,因此社会对死亡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强。


如今“有一种淡淡的死感”“尸体暖暖的”等热梗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正说明当代年轻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发生了很大转变。



大家不再讳莫如深,而是采取乐观的态度面对,大大方方的讨论死亡!



当然鸥酱经过一次地震后发现,平时大家都要死不活的,真到了有危险,那是连夜打高铁逃。




什么才是真正的死亡




说回外国的墓地文化,在英国,很多地方的闹市区、大型超市门口都是墓地,很多人就直接躺在墓碑旁,把这里当成了公园。


有网友评价,英国人这种不把生死当生死的态度真的很服气......



「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很出名的台词:


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记忆才管用,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管这叫终极死亡。



生理性的死亡在人的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时候就发生了,社会性的死亡是在别人来参加葬礼的时候才会发生;当一个人真正死亡的时候,是世界上再没有别人记得ta的时候。



最后,想告诉大家,珍惜生命;如果有一天必须面对它,希望可以笑着接受,因为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死亡从来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文 | 舒舒


扫描二维码

添加小助手

加入百万留学生线上社区



你怎么看待国外对于死亡的态度?

你认为这是值得避讳的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别忘了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哟~ 

关注【Panopath过来人公众号
后台回复“观点”
即可获取相关文章~

后台回复 关键词 查看留学最实用的干货信息


工程丨游戏社科经济丨science | 数学

传媒 | 健康丨教育丨EE&CE&ECE数据

传统商科丨量化商科 | 心理丨法学

新生丨北美主席团|加拿大名单|MBTI|小助手

UBC|UT丨Vandy丨GU丨WUSTL丨UCSD

学生社团|专业百科|校园百科|留学申请丨GRE

粉丝|礼包|文理学院|排名|求职避雷

观点|PDF|爱情砝码|活动|合作

过来人档案|条漫|转载|招聘丨国际部百科



名校更青睐女性?女性+艺术=MIT?


踮起理性的足尖起舞 | 从舞台到星空,从巴德到剑桥


美国top 30高校DDL汇总,又是一年11月1要来啦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

Panopath留学过来人
百万留学生线上社区,提供留学领域最敏锐的信息和最优质的活动资源, 留学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藏地。过来人,更懂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