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江苏无锡的城市根脉与大运河紧紧相连。京杭大运河无锡段主干道通航里程超40公里。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既穿城而过又环城而绕的河段,运河水系宛若无锡的城市脐带,勾勒出“龟背城”的历史文脉,见证了百年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传奇,润泽着当地百姓的生活。奔流千年,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无锡段,依然一片繁荣景象。白墙黛瓦与现代高楼辉映,南北船只顺着“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古新运河奔腾向前,在传承与创新间传递着兴盛繁荣。无锡新运河上,一艘艘船只往来穿梭,货畅其行,水清岸绿。(图/无锡市梁溪区宣传部)夏末秋初,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两岸游人如织。游客踏上青石板路,走过老街古桥、鳞次栉比的店铺,沉浸式感受“流动”的江南文脉;在运河畔的窑群遗址博物馆、古窑餐厅、读库书店等一处处工业遗存中,探寻深植这座城市的“工商精神”。“清名桥一带,居民依河而生,生活因河而兴。他们曾经的生活起居就是前店后坊,或下面是店、上面是宅,基本以经营为主,服务运河漕运。”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介绍,明清时期,这里已经成为砖瓦生产和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当时很多百姓都来此做运河生意。至今,清名桥一带仍生活着3000多名祖上烧窑的运河儿女。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无锡早期的民族工商企业也大多沿运河布局,运河带来的交通优势,使得米、布、丝、钱“四大码头”应运而生。1900年,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在古运河畔创办茂新面粉厂,成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先驱。百年时光流转,在今天的老厂房里,那些斑驳的轨道、废弃的麦仓、停运的机械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面粉厂旧址上,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落成,成为传承“锡商精神”的重要基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现有200多处文保单位和工业遗存。”无锡地方史志专家郁有满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当时,整个街区进行改造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些工业遗产的重新开发、保护性利用。”工业遗存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既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的缩影,也见证着后来的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古运河畔,曾经与茂新面粉厂一路之隔的无锡市第一家棉纺织厂(以下简称“无锡一棉”),如今已“退城进园”,搬迁到了更加宽敞的工业园区。“带着运河文化,我们走到了更大更广阔的天地。”无锡一棉纺织集团董事长蔡赟说。今天的无锡一棉,不仅沿着运河走向全国,更走出国门。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完成了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产业链布局。古运河曾是无锡经济的命脉,新运河的开凿来自航运的现实考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京杭运河无锡段仅有七级航道标准,水上拥堵、事故频发。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更好地发挥京杭大运河航运主干道的航运功能,1958年,国家批准了大运河无锡市区段“建新留旧”的改造方案,即保留古运河,避开老城区开挖新运河。新运河在黄埠墩拐了个弯,离开流淌千年的旧道,向南奔惠山东麓而去,又绕过无锡古城,在下甸桥处与古运河相接。宽了三四倍的新运河,大型机船往来无碍,也使古运河一解“束腰”之苦,焕发新的活力。2023年,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断面船舶通过量超40万艘,货物载运量约3.4亿吨,已成为运河全线航运最繁忙、货流密度最大、航运效益最好的航段之一。记者行经新安大桥时,看到一艘艘船只往来穿梭,货畅其行。运河岸边,大大小小的货船有序停泊在新安水上服务区,有的满载着,有的已经卸完货物。在这里,船家纷纷上岸歇脚,在服务区放松休闲,加油补给。新安水上服务区是大运河上大大小小诸多服务区的一个,专为在运河上的船舶和船民服务。随着近年来运河航运日益繁忙,新安水上服务区也如其他服务区一样,不断升级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以前跑船,用水是难题。”已在运河行船40年的“老船长”曹银华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生活用水是货船航行中的必需。多年前,给货船补水只能靠人工肩挑手提,在货船和河岸锚地间来回穿梭,效率极低。“现在把船停在服务区,用指定APP扫码开阀,管道就能接到船上水箱中,免费给船补水。”曹银华说,船民们下了船,常聚在“船民之家”休息室里,看电视、聊天,也会到“彩虹步道”散步、健身,感受“脚踏实地”。“今年感觉来新安服务区歇息的人更多了,主要是停船上岸方便。货船直接开到岸边,不再像以前那样,换小船划上岸。”今年,依托京杭大运河苏南段(以下简称“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契机,新安水上服务区疏浚土方3.5万方,停泊区岸边水更深了,货船能够靠岸更近,停船难度大幅降低。便利船民生活是一方面,提升运河航运“容量”、支撑内河集装箱等国计民生物资更高效地畅达江海,则是航运转型升级另外一个重要考量。江苏港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苏南运河无锡段航道疏浚工程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负责人、首席质量官王栋甫介绍,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等级提升后,与过去的三级航道保障1000吨级船舶安全畅行相比,提升后的二级航道可保障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航,航道通过能力提升60%。由此带来的直接运输成本每年降低20%,能耗及碳排放量降低25%,可极大发挥国家水运通道的运输能力。“‘三改二’并非终点,无锡境内的望虞河、锡澄运河、锡溧漕河、芜申运河等干线航道都将逐步升级整治,以京杭运河为主轴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整体扩容升级正在加速推进,最终目的是进一步释放江河湖海联运的优势,推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因地制宜的‘无锡方案’。”无锡市交通运输局无锡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敏丰分析,畅通大通道,才能带动大物流。古老的大运河在新时代再度焕发勃勃生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靠岸、停船、接线、扫码,在新安水上服务区,“80后”女船民梁国娟娴熟地将船上缆线接入岸电系统。“以前船上用电靠柴油机,噪声大、味道也大。油箱还容易烧干,觉都睡不安稳。”梁国娟说,使用岸电可大大减少用电成本,且岸电电压稳定,确保船内电器安全运行。新安水上服务区是国内首个引入低压小容量标准化岸电的水上服务区。船舶停靠期间使用岸电,即可关闭船上柴油发动机,既减少噪声污染,又能避免污染性废气排放。今年1—7月,服务区岸电使用量2.2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20吨。“坚持生态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是无锡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坚守的原则。”王敏丰说。今年,无锡市正式启动“无废运河”建设。一座座绿色环保的码头、一艘艘自觉保护碧水蓝天的船舶,是“无废运河”建设的重要切入口。作为航运主干河流,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每天船舶通过量多达千艘。船只来来往往,难免产生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污染物,船舶流量高时,水体浊度更易升高。只有强化船舶污染防治的引导与监管,保障船舶污染物“应收尽收”,才能避免对大运河水质的影响,让“黄金航道”持续释放更大活力。“分类投放垃圾、接上污水处理管道,是我们靠岸后首先要做的事情。”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一体柜前,梁国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船E行”小程序,手机分别在服务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接收设备上扫一扫,待污染物完成回收后,平台会自动录入船舶信息、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计量数据等。今年1—7月,新安水上服务区共接收船舶垃圾3吨、船舶生活污水110吨、船舶含油污水15.8吨。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一体柜后台会对投放污染物自动称重、自动生成电子联单,便于联动监管、全程管控、确保闭环。“船舶污染物分类投放是对我们的要求,但受益的同样也是我们。”梁国娟说。河道内的船舶污染防治是一方面,河岸排污防治则是另一个重点。为持续推进大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大运河无锡段禁止新设入河排污口,逐步减少现有排污口,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尾水水质生态安全。运河沿线也严格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无锡市“无废运河”的建设,已勾勒出“水畅、河清、岸洁、景美”的“水韵无锡”新画卷。晚霞染红了锡惠山麓的天空,新运河上,往来繁忙运输的货船在波光粼粼里奔赴远方;古运河边,街巷里热闹非凡,河面上桨声灯影,苍鹭衔鱼掠过河面,惊起波澜,引得船上游人纷纷拍照……运河船只沿着历史的痕迹徐徐向前,续写无锡城河共生的新篇。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1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京杭大运河江苏无锡段奔流千年,焕发时代新风貌 (主题)打造黄金水道 建设“无废运河”》
记者 | 朱浩铨 李杨诗宇
编辑 | 姜玉函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