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医——医祖岐伯

文摘   2023-12-07 14:02   陕西  


  上古神医——医祖岐伯  

岐伯,是我国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医学家,春秋时期黄帝的大臣。传说,岐伯的师父有三位:第一位是元始天尊,第二位是广成子,第三位是汉钟离。黄帝让岐伯遍尝草药,编著医药经方,才有传世的《本草》、《素问》等书。他的著述颇多,但多失传,仅留残著,被后人整理编辑成《黄帝内经》,流传至今。因而,他被后人称为中华医学鼻祖。


岐伯是甘肃省庆阳县人。清朝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他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岐伯曾辅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融合了炎帝氏族,结束了军事部落之间的连年混战。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他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作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资治通鉴》和明清《庆阳府志》、《庆阳县志》均载:“岐伯,北地人。”北地即今之庆阳。南宋郑樵通志》记:“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即今庆阳。《庆阳府志》卷十九记:“岐伯庙在今南原”,即今庆阳市辖董志塬。《庆阳县志》卷三记:“岐伯庙在县城南嘉会门十”。这说明庆阳曾为岐伯两建祠庙,自古至今,祭祀不断。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3.《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4.《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


过去许多史书上说岐伯是黄帝的太医,也是“黄帝之师”,称“天师”。宋代熙宁年间医学家高保衡等人所著《黄帝内经序》说:“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身,更相问难,垂德以福万世。”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则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这些都说明,岐伯并非只是黄帝的太医,还是他的启蒙老师、军师,也即今天的顾问。《隋书·音乐》云:“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这说明岐伯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在和黄帝论医的过程中,他阐述了天文学、历算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遵照黄帝的旨意,制作了镯镜、鼓角、灵髀、神钲等。


岐伯一生,对我国医学的贡献最大,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经史百家杂钞》注云:“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关于岐伯的遗著,见于医籍者有《岐伯经》十卷、《岐伯灸经》一卷、《黄帝岐伯针论》二卷及《岐黄要旨》、《岐伯精藏论》、《岐伯五藏论》、《岐伯奥旨》等。但以上诸书大多失传,唯留《黄帝内经》一书,为古今研究中医的经典著作。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内经》的成书时间,现无准确年代可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不断完善、增修,最后才形成今天的《内经》。即使在岐伯之前,我国民间已早有医术相传,岐伯也是总结学习了前人的经验,再加上刻苦钻研、反复实验,才取得了《素问》的成果。所以,《内经》是我国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医学遗产。

《内经》一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针灸方药、预防养生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概括,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价值有: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他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性地治疗疾病,把人体从脏腑到体表组织、各个器官,看成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诊断学的四诊说。第二,它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运用阴阳五行说来分析人体疾病及其治疗原理。把人体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相对地分成阴阳两种属性: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在阴阳分属的条件下形成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诸多概念,用类比取象的方法说明脏腑等组织器官和内外之间的关系,以生克制化来解释生理和病理的两种关系,把五行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和外界联系起来看待。同时,它还是一部养生宝典,总结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提出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以静养生主要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动养生主要是“形劳”、“广步于庭”、“导引按骄”,以促进气血流畅,达到“形与神俱”。《内经》把精、气、神视为人身的三大宝,尤其把肾中精气的盛衰看做是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基本条件,所以将保养肾精看做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措施,要求人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些不仅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生命科学、医学的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价值。


当然岐伯是对此贡献最大者,因而成为我国中医界无与伦比的鼻祖。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纪念这位中医学的始祖,甘肃省庆阳市在传说中的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庆城县建成《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园。《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园园区建设充分体现“岐黄论医,日月同辉”的主题,在园区种植一些代表性的药花、药木,供游客观赏辨认,增长中医知识。1000多块以《黄帝内经》为内容、由上千名知名书法家和中医学专家分段书写、共同完成的碑刻,被安放在周祖陵山下,以弘扬中华传统中医学。


文章来源于:太虚真境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中影城
关中影城是西北首家以炎帝、黄帝、蚩尤、嫘祖文化为主体的影视基地、主题公园。同是中央CCTV电影电视剧主要外景拍摄地、青少年研学教育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姜炎文化为依托的婚纱摄影基地。咨询热线:0917-353902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