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国乒怎么了”的话题屡屡成为舆论焦点。亚锦赛创下队史最差战绩,蒙彼利埃冠军赛缺席决赛圈,在观众眼中,那个包揽所有单项是常态、输一场外战算爆冷的“梦之队”,似乎让人感到有些陌生。但若能抛开情绪理性分析,其中原因并没那么难以接受。
一方面,乒乓球这项运动正加速职业化与商业化,异常密集的赛程给所有运动员带来了体能及心理上的考验。为了避免主力“连轴转”,也为了锻炼新人,在一些常规赛事中,中国队也没有派出最强阵容。与之相对,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必然会带来更多关注与讨论,这在无形中放大了丢球带给观众的“痛感”。
另一方面,赛场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不败神话”,即便强大如国乒。仍拿男单领域来说,在今天的球迷心里,曾具有“绝对统治力”的“刘孔双子星”“二王一马”,当年也落后过、也输过很多球。“老瓦”瓦尔德内尔在奥运赛场三次击破国乒男子单打壁垒;年仅22岁的柳承敏在雅典夺走了分量极大的男单金牌……事实证明,压力和挑战其实一直都在,也只有挺过去、走出来之后,才能心平气和地去谈论那些所谓的高峰低谷。
放眼新的奥运周期,世界乒坛格局显著生变,我们曾经期待的“百花齐放”或许早已到来。韩国、日本等传统劲旅摩拳擦掌,欧洲新秀强势崛起,我们的打法也在敞开来被研究、被针对。喊了这么多年,如今“狼”真的来了,国乒新生代注定要在高压环境中历练。有初绽锋芒,就有沉淀打磨;有遗憾落败,就有卷土重来,这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就像王楚钦说的,渴望每一场都投入地比赛,让自己重新出发。无论是输是赢,无论预料内外,国乒也需将每次比赛都当成重新审视自我、寻求突破的机会。加快后备力量培养,专注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年轻队员的抗压能力,去积极适应国际乒联的改革和乒坛的变化。而对于所有新老球迷、普通观众来说,“责之切”其实都源于“爱之深”,与国乒一同成长的,应当还有我们的心态。现有成绩是一板一板打出来的,前方困难是要一步一步跨过去的。多给国乒一些时间和空间,一定能重新找回属于我们的挥拍节奏。
北京晚报(ID:wxbjwb)评论员 关末【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近期热门视频
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