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江苏镇江日报联合哈尔滨日报、长江日报、恩施日报、商丘日报等10家地市州党报(媒)共同开启“75周年巨变:行走故乡看中国”全媒体行动。9月19日起,历时一个月,镇江日报组织青年记者踏上返乡路,与家乡党报(媒)记者联合开展采风采访活动,以手中笔记录风云变幻,以掌中镜反映时代弧光,讴歌伟大复兴繁荣的中国。
本次“75周年巨变:行走故乡看中国”全媒体行动,镇江日报社与全国各地市相关报社、媒体构建友好协作关系,携手互宣城市文旅发展成果,为城市旅游经济新质生产力开疆拓土。通过将这场友好共商的媒体行动触角延伸至全国各地,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更多可能,激励记者砥砺奋发,始终走在一线、关注变迁、笔耕不辍,用脚步丈量时代脉搏,用眼睛记录风云变幻,用文字书写中华宏篇。
11月5日,镇江日报用两个整版篇幅推出“商丘篇”,报道商丘历史文化、文旅发展和风土人情。殷商之源 大美商丘
河南东部有这样一座城,古老而又有魅力,传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承华夏文明之薪火。在这里,燧人氏被奉为“火祖”,阏伯被尊为“火神”;行走在贯穿南北的神火大道上,远远就能看到一个城市地标——“商”字城雕。雕塑是根据甲骨文中的“商”字进行造型上的变异、取舍、夸张后创作的,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观感:这边看它像一只鸟展翅欲飞,寓意“玄鸟生商”;那边看它像火焰,寓意商丘悠久的火文化历史;整体看它像一座拱桥,象征着商丘作为京九线与陇海线交会的铁路十字交通枢纽地位。一个“商”字,有商丘的前世今生寄寓其中,也代表着商丘厚重的历史底蕴。商丘,长眠着中华“火祖”燧人氏,供奉着“火神”阏伯。相传在一万年前,燧人氏在燧明国(今河南商丘)发明钻木取火,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至今,商丘还有燧皇陵景点。这当然只是传说,比较可信的城市印记源自阏伯台。阏伯台又称火星台、火神台,是中国最古老的观星台。阏伯,也就是商部落的首领契。契是帝喾的儿子,被帝尧任命为火正,主要职责是观察大火星,以大火星的行迹变化确定时节、指导农业生产、为民祈福。大火星就是杜甫诗句“动如参与商”里的商星,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阏伯观商星的高丘,也叫“商丘”。因为有了阏伯,商丘之“商”的第一层含义是商部落的居住地。但“商”还有另外两重解读:其一,“商业之商”。 据史学家考证,契的六世孙王亥始终居住在商丘市。王亥开启了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职业商人,被称为“华商始祖”。其二,商朝之商。关于商汤建都的“亳”之地,一直有着南亳、北亳和西亳之说。大多数学者认为,汤都之亳为南亳,即今河南商丘虞城市。商族的重要发祥地、商朝的建都地、商业的起源地,这才是商丘之“商”的完整意义。在坦荡如砥的豫东大平原的一层层黄沙之下,考古人员找到了从上至下叠压着的宋代应天府城、隋唐时代宋州城、汉代睢阳城和西周宋国都城遗址,立体再现了商丘的城市变迁史。商丘,4000余年的历史从未间断,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缩影。商丘有梁园区。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刘武于都城睢阳。梁孝王建造了“三百里梁园”。西汉时期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辞赋家枚乘等都经常跟梁孝王一起吟诗作赋,形成了西汉时期著名的“梁园文学”。梁园也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文学圣地”。西汉之后又数百年,唐朝的高适在梁园居住30多年。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讲述了“梁园三剑客”的故事。李白、杜甫、高适共游于此,或把酒畅饮,或策马奔腾,或对古遣怀。北宋时期,应天府书院声名鹊起。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确立了“以天下为己任”教育宗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发生在商丘。张巡、许远等人以不足7000人的兵力坚守10个月,前后大小数百战,共计歼敌12万人。城破之日,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人慷慨就义。韩愈评价此战“守一城,捍天下。”商丘还是红色之城。淮海战役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发生在商丘;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商丘成立,召开会议部署渡江作战,走向全国胜利。2005年2月20日下午,在金温铁路温州黄龙段马坑隧道道口,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一个年轻人飞身救出一个穿铁道的男童。当他再次冲上铁道救另一个女童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不幸牺牲。这个年轻人叫李学生,是一名在温州打工的商丘籍务工人员。其英雄事迹感动了温州、浙江,感动了商丘、河南,感动了全中国。2005年3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李学生的事迹感人至深!李学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广大党员都要向李学生学习,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商丘有一座“商丘好人”主题公园。漫步其中,李学生、刘佑全等“好人”的榜样故事通过宣传栏“娓娓道来”。截至目前,商丘各行各业涌现出以李学生为代表的“商丘好人”两万余名。一城之美,是看得见的“生态美”。商丘人身边有一个“小西湖”,名字叫日月湖。日月湖是集引黄调蓄、灌溉补源、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日月湖2016年10月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后,因其景色秀美,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场所。近年来,商丘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稳居河南第一方阵,全市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得到有效保护。截至目前,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分布公园绿地177个,9条河道生态景观带基本建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绿地率38.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平方米。一城之美,是看不见的“产业绿”。商丘是全国29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素有“豫东粮仓”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丘市大力实施“工业发动机”计划和换道领跑战略,加快构建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制冷、工量具、超硬材料、医药健康、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商丘所辖“六县一市”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中国鞋都”睢县,年产鞋突破3.5亿双;“中国钢卷尺之城”虞城县,年产钢卷尺达15亿把;“中国钻石之都”柘城县,金刚石微粉出口量占全国的85%;还有,夏邑的棉纺织、宁陵的复合肥、民权的制冷业、永城的煤化工……历史的商丘,是厚重深沉的,是壮怀激烈的;今天的商丘,是温情灵动的、是昂扬向上的。古韵今风相辉映,大美商丘日日新。20多年前,大学毕业后告别故乡、扎根镇江。尽管每年都会回去几次,但每次都来去匆匆,对商丘这个“第一故乡”的了解反而没有镇江这个“第二故乡”多。这次参加“行走故乡看中国”采访,回到故乡、身入心入之后,蓦然发现,商丘与镇江竟然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两座城市同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镇江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商丘有4000多年的历史。站在商丘古城墙上,向城内瞭望,93条街道形如棋盘,整座城形似龟背。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集八卦城、水中城、城叠城三位于一体的古都城。商丘古城,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归德古城。现存的归德古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归德府古城之下叠压着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古都城。这种城叠城的“奇妙景观”无声述说着商丘的悠久历史。巧合的是,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二批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河南商丘与江苏镇江同列榜单。两座城市都文星璀璨、诗意盎然。李白、苏轼、米芾、范仲淹等一批文化巨匠在镇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唐诗宋词中的不少名篇也写于镇江。商丘也是如此。商丘梁园更是西汉梁园文学的主阵地,“辞宗赋圣”司马相如在这里留下《子虚赋》,辞赋家枚乘在这里写出了《七发》以醒世。李白、杜甫、高适曾相聚于梁园,留下了精美诗篇。高适的《古大梁行》、杜甫的《遣怀》、李白的《梁园吟》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在梁园古城,听导游生动讲述昔日文坛雅集往事,让人浮想联翩,也想起诗意栖居的镇江。两座城市都风骨傲然 、英雄气长。镇江有抗英保卫战,民族英雄海龄自焚殉国,激励了多少后人。商丘有惨烈的睢阳保卫战。安史之乱时,张巡等人以不足7000人的兵力,对抗近13万叛军,坚守10个月。韩愈评价此战“守一城,捍天下。”叛军围城时,张巡派手下大将南霁云附近搬兵救援。南霁云突出重围见到附近将领贺兰进明,贺兰不想出兵又喜爱南霁云,于是大设酒宴招待。南含泪道:“睢阳的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然想独食,义不忍。”说着,拔出佩刀自断中指。然贺兰仍不语,南随上马而辞。临出城怒射附近的一处佛塔,箭入半截。誓曰:“叛军平定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 睢阳城陷后,张巡等人被俘。叛军将领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呼叫:“南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南霁云笑着说:“想有所作为啊,您是了解我的,怎么敢不死!”最终慷慨就义。在现场重温这段历史,更为这股英雄气所折服。两座城市的相似点还有很多,比如都有着动人的爱情传说。镇江有水漫金山、甘露寺招亲,还有令人神伤的《华山畿》。而《桃花扇》的侯方域则是商丘人,且是当地豪门。至今,商丘古城里还有侯家大院,侯方域的壮悔堂与其父侯恂的尚书府只有一路相隔。《桃花扇》的结局是侯方域与李香君了断情根,一南一北修真学道去了。那是文学的结局。历史的真实是李香君最终嫁入侯门,但因出身问题被侯家人轻视,最终郁郁而亡。痛失知音的侯方域不久后离世,两人共同抒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据说,那把桃花扇至今还藏在侯家大院某个角落,等着人们去发现。再比如,两座城市都堪称大爱之城,镇江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数量处于江苏第一方阵,“商丘好人”的故事同样精彩,特别是商丘建设了国内极为少见的“好人”主题公园。不厌其烦地寻找着两座城市的相同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有更多镇江人了解我的故乡商丘,进而生出“去彼一游”的冲动,带着一座古城的气质,去感受另一座古城的风采。不一样的豫东风情
商丘处于河南东部,是豫东粮仓。豫鲁苏皖接合部的独特地理特征,使其拥有与四省相近的风俗人情和饮食习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丘的四平调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来。它以花鼓为基础,又大量吸收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流布范围。
商丘火神台庙会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千年来,商丘一带民众对阏伯的崇敬长久不衰,把他当作火神来供奉,由最初的崇火、祭火,逐渐演变成为祭祀火神阏伯的一种大型民俗聚会。会期一般春节过后即开始。正月初七是火神的生日,这天人最多,也是正会。庙会会期延续到整个正月。
商丘既有闻名全国的河南胡辣汤,也有像徐州撒汤一样的酸辣汤。水煎包、烧饼、糟鱼、蒸羊肉、鸡爪麻花等也是独具特色的小吃。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水激馍”。“水激馍”原名水浸馍,是发源于商丘古城归德府的传统名点,制作方法是将馒头切成寸许长、指头般粗细的馍锭儿,干后放入40℃左右的水中浸透,再放入滚油中炸成金黄色,捞出后疾速放入提前备好的稀糖汁中,经二三秒钟后捞出,成品色泽鲜艳,外焦里浓,香甜可口。因糖汁中有水,馍炸好后要放在水里激一下,所以叫“水激馍”。“一城阅尽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有着4000余年的建城史、150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重要古都,曾为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开国之都、周朝宋国之都、汉朝梁国之都、南宋开国之都,还有两个政权曾短暂以商丘为都:529年,北魏建武帝元颢曾在睢阳登基称帝;1232年,金哀宗曾迁都归德府。在中国的主流王朝中,商、宋两朝的国号直接源自商丘。商丘又是汉兴之地、汉文化的发祥地。商朝、汉朝、宋朝这三大王朝诞生在商丘,三大王朝的开国之君均以商宋故地——商丘为“龙兴之地”。商丘,是商朝最早建都地,也是商文明的起源和传承之地。据史书记载,商族兴起于黄河下游,其始祖名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赐姓子氏。从契至汤,历14代。夏朝建立后,商先公是夏的臣属,随着商族势力的日益强大,渐有问鼎之心。商先公们在夏的周边地带不断迁徙,寻求发展的机缘,并欲取夏而代之。商契的十三世孙成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子姓,原名履,字汤),励精图治带领商部落更加强大,历经十一场大战而灭夏兴商,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王朝,并将都城建在“亳”。“亳”是商王的都邑所在,它与“京”同义,在商民族的心目中,“亳”就是圣地。古代称“亳”的地方很多,后人根据所在地域方位,把商丘之亳称为“南亳”。商丘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商丘所属永城市,素有“汉兴之地”美誉。刘邦义释刑徒,斩蛇起义,以永城芒砀山为根据地,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帝业。在不足14平方公里的芒砀群山间,分布有汉梁文化景观等众多文物古迹,尤以汉高祖斩蛇碑、汉梁孝王及王后墓最为著名。中国秦汉史研究专家多次到此考察论证,认定永城为汉文化发源之地。西汉梁孝王都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梁国,汉梁文化由此而兴,在此昌盛。商丘在北宋被称作应天府。商丘,是两宋龙潜之地,分别是北宋、南宋的“应天之城”“再兴之地”。应天府,北宋之前叫宋州。应天之名,来自宋太祖赵匡胤的尊号。应天,是“顺应天命”之意,而宋太祖所谓的“顺应天命”,相传来自商丘的帝喾、阏伯的两次“天命”占卜暗示。赵匡胤在后周时为归德军节度使,先去宋州(商丘)城南四十余里的高辛帝喾庙,后去城西南的火神阏伯庙占卜前途,两次占卜结果都是他有“天命”,以后要做皇帝。他从此精神大振,后来做了后周的殿前都检点,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帝位,忆起龙兴之前在做宋州归德节度使时得神灵预示一事,将自己创立的朝代命名为“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于应天府南京城南门外幸山筑“中兴坛”。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即皇帝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应天府,又以位列“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的盛名而流传千年。应天书院,也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的南都学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今日之商丘,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这里是高铁普铁双“十”字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是“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节点城市。今日之商丘,是一座特色鲜明的产业之城。“中国鞋都”睢县,中国钢卷尺之城”虞城县,“中国钻石之都”柘城县……凡此种种,共同支撑起了商丘经济的“四梁八柱”。(商丘日报社供稿)
商丘古城
又称归德府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开始建设,并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于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商丘古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它是儒家、墨家、道家等众多思想流派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孔子还乡祠、庄子故里等文化景点。古城内的建筑风格以明清四合院为主,现存的穆氏四合院还保留着最初的风貌,体现了中华建筑文明的传承。商丘古城内的街道布局形如棋盘,93条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展现了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商丘古城不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建筑艺术追求者的理想之地,也是体验民俗风情的绝佳选择。城内的名胜古迹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建筑规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此外,商丘古城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也依然充满活力。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芒山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这个景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而闻名,是集山水观光、文化品赏、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芒砀山不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因为其深厚的汉文化底蕴被视为汉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芒砀山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斩蛇起义而闻名,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景区内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西汉王陵墓群,展示了汉代陵墓建筑的特色和古代王陵的构造,对于了解汉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景区内的主要景点包括汉梁王墓群、刘邦斩蛇处、大汉雄风景区、芒砀山地质公园等。汉梁王墓群中的梁孝王陵、王后陵等陵墓,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而刘邦斩蛇处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遗址。商丘日月湖景区是商丘新区(商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系工程的一部分,规划水域面积为1.02平方公里,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900米。该景区不仅具有引黄调蓄、灌溉补源的功能,还承担着生态观光的重要任务。景区的核心景点包括日月湖和应天公园,其中应天公园是一座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公园,拥有多种花卉和景观,是拍照留念的好地方。此外,商丘日月湖景区还设有音乐喷泉和多个观景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观赏体验。商丘日月湖景区的开放时间为全天,无需预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游客前来游玩。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宁静的湖泊风光和丰富的自然生态。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北部黄河故道腹地。这片防护林始建于1950年,是豫东著名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它是全国平原四大、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东西长20余公里,南北宽2至4公里,总面积3万余亩。这片林带不仅在生态上有着重要作用,还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环境而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商丘境内有南北两段,南段为金朝末年金哀宗时期至明朝弘治时期的黄河古道;北段为明朝弘治时期至清朝咸丰时期的黄河古道。金朝天兴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国即将灭亡时,金哀宗由汴京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军队久攻归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处人为决黄河,河水夺濉水入泗水。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南省的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折流向东北,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附近注入渤海。这样,黄河就在商丘北部留下了一条尾闾,故称废黄河,又叫黄河古道。黄河故道流经商丘境内的民权、宁陵、梁园、虞城4个县区,涉及26个乡镇、5个国有林场及5座水库,在商丘境内总长136公里。微信合作:13598381996 微信:sqxiao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