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技术的完美着陆,普遍来说需要经历“技术突破与概念验证、技术转化与产品推广、技术扩散与大范围市场化”的长周期。经历了2023年这一生成式AI爆发元年,国内大模型应用正逐步迈入广泛商业化的第三阶段。
监管合规政策的集密集出台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2023年1月,《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规范了在境内应用深度合成技术的义务与责任,面向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与技术支持者展开备案相关工作。这是首份从国家层面对大模型从业者提出合规要求的文件。
2023年8月,为进一步保障和监管AI技术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纳入备案手续。
目前,这两项备案工作均被要求强制落实,未进行相应备案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监管处罚、举报投诉以及法律诉讼等风险。
备案工作的强制开展,为国内大模型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从不断更新的备案公告中也可以看到,2024年多应用场景、多服务功能的大模型产品仍在持续涌现。
深度合成算法备案方面,截至目前共有七批次1919项算法完成备案,排名前三的算法用途是:文本生成类(约541个)、对话生成类(约272个)、视频生成(约17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方面,截至目前共有188个服务完成备案,26个服务完成登记。
为鼓励更多大模型企业开发上线具有影响力的新应用、新服务,并积极履行备案,多个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推出了配套的奖励和补贴政策。
上海徐汇区是率先启动奖励申报的区域之一。2023年12月发布的《徐汇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表示,对履行备案的企业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30%、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截至目前,有六个市、区以试行文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发布了与备案工作相关的奖补条件与细则。
除了政策激励以外,以小米、华为、腾讯为代表的大模型相关技术开发平台均要求大模型企业上架产品时提供备案信息。筹备备案材料、开展安全评估检测的过程,也是大模型企业检验自身服务质量及风险防控能力的最佳契机。
目前,大模型备案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大模型本身的能力水平外,还需要企业准备包括语料安全、模型安全、生成内容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自我安全评估报告,覆盖语料来源(语料来源管理、语料搭配、来源可追溯、阻断信息)、语料内容(内容过滤、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用户协议、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语料标注(标注人员、标注内容准确性、隔离存储)等多维度的考核标准。
综上所述,对于那些发展到一定规模且有意愿进一步迭代大模型产品的企业来说,进行备案工作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用户信任感的必要工作。同时,企业也能通过备案获得一定的补贴资金奖励,更有利于大模型产品后续的商业化发展。但双备案流程相对复杂、准备材料繁多,建议大模型企业寻求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商以确保备案工作的高效推进。
今年7月,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生命健康领域的高质量语料技术白皮书,提供语料数据集构建和应用的最全指南,并持续在多个垂直领域大模型的行业应用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针对大模型企业在备案及申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材料准备、合规审核、申报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欢迎联络!
@业务联络人
周老师
联系方式:13402141870
邮箱:zhouwenjun@3in.org
徐老师
联系方式:15221890020
邮箱:xulin@3in.org
MORE / 推 荐 阅 读
EVENTS / 近 期 要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