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银元,见证着一段历史,承载着太多往事。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年间银元流入中国。
清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元,称为银饼。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仿。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银元传承,传情也传富
银元谐音“姻缘”。在讲究天圆地方的中国,圆形象征着美美满满,团团圆圆。自清末民国开始,普通老百姓每遇婚嫁乔迁新居,喜欢在箱子柜子里放上几枚。有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女儿出嫁要用老银元陪嫁,用来“压箱底”。
老一辈说,把银元放在箱底,让出嫁的女儿“图个吉利,留个念想”。
前不久,建宁县濉溪镇鑫珑公馆小区,在婚礼的早晨,“95后”新娘肖女士的父亲,从男方带来的聘礼中,拿出6枚银元作为给予新娘的压箱钱,并额外添上几枚自家传下来的银元。
“我还留着几块,等做外公时,用作见面礼。”肖女士的父亲说,这是传下来的习俗,象征着圆圆满满,多子多孙多福。在这温馨的祝福中,亲朋喜笑颜开地将这对新人送往新的生活起点……
在黄埠乡荣辉金银首饰店,店主黄荣辉在给客户介绍银元的细节和价格。他回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男方家没有百八十个银元都不好意思上门提亲;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市场上新版银元的介入,很多人因为拿不到旧版的银元,逐渐出现“折现”的现象,以男女双方约定的银元数量,按当时行情折价成现金,但是老祖宗的规矩也不能少,至少要几个“成双成对”的银元,用于结婚当天摆盘,每枚银元上都要贴双喜字。
“近些年来,大部分人在谈彩礼时,没有银元要求,部分女方家有要求,也以六枚、八枚为主,既有传承的意义,又不再追求数量。”黄荣辉说,普通百姓家的银元,大部分只在婚姻嫁娶中流通,市场上流通的真银元越来越少,便有了高仿银元的市场,不同于网购平台上几元钱的低仿,高仿银元可以确保其成分也是银,工艺精美,甚至包浆都做得很到位。
市民张爱香说,去年儿子成亲时,亲家要求八块银元,自家传下来只有两块,本来想折算钱给亲家,女方父母坚持想要为女儿添置几块银元作为传家宝,一时间找不到可靠的购买途径,于是买了几块高仿银元,儿媳也同意,认为就算花高价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正品,婚后银元被儿媳收着,表示将当作一种纪念。
不少女性都认为,结婚时收到的银元,不同于新款的黄金,银元特定的形式和工艺,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纪念价值,每当看到这些银元时,脑海中一定是当年父母送自己离开家时的场景。
家住尚和国际小区的“70后”何月香女士回忆,在多年前的一天,母亲把姥爷赠与的嫁妆“民国三年铸造的袁大头银元”,转送给了兄弟姐妹三人。“说是每人2块,不偏不倚”。此后,她把自己的银元视如珍宝的一番“包裹”防护起来。
“父母早已不再陪伴左右,每当看到或者想到这块银元,脑海中总会闪过兄妹几人小时候在父母跟前生活的情景。”何月香说,虽然它没有太高的经济价值,却传承了无价的亲情,更蕴涵着独有念想……
市民黄翠兰也分享了自己和银元的故事:1996年结婚时,父亲给了20块银元,用红布包着,父亲告诉过她,除了祖传下来的银元,平日里哪里有卖银元,就买了留着,等结婚嫁娶就送给孩子们。那时,家里并不富裕,但为孩子攒银元的观念,好像已经刻在了大部分农村父母心里。
“村里有个光棍汉,那年要娶媳妇盖房,就把家里银元拿出来卖,满满一石槽,10元一块,父亲家里大部分银元都是从他那买的。”黄翠兰说,传下来的袁大头成了家里的传家之物,后来,买房缺钱,心里不舍,还是打了银元的主意,出了几块给好友,心里难受好久,也想过干脆全出,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卖出容易买回难,剩下的还是决定留给孩子。
从这些故事中,可见银元作为传承流通的一些原因:父母不在,可睹物思人,缅怀先人;生活拮据时,可及时变现,解决眼前困局。
如今,银元今比昔贵,贵在念想、贵在传承、贵在货币升值。因而,银元传承,既传情谊也传财富。
收藏什么样的银元才会增值
今年36岁的曾云巧,从外地嫁到建宁,有一天在老房子家中收拾,扒出一个小方盒,里面是结婚时婆婆给的15块“袁大头”银元。
“当时,看着很旧,并不知道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曾云巧说,翻出来后,在小红书上发帖询问,没想到引起不小关注,好多网友给出估计的价格,还留言“卖不卖”,这才知道这些银元竟然价值几万元。
看着银元上的一些污垢,她便倒在盆里,滴上洗洁精,用清洁球努力擦起来,倒掉污黑的水,耐心地用面纸一一吸干水分。
“好一枚锃亮亮的袁大头,正面‘中华民国十年造’每个字都清清楚楚,袁大总统的面容清晰得似乎连胡须都能一根一根的数出来,因为用力过猛,上面有了轻微的划痕。”曾云巧说,她拍好照片,便立马发了朋友圈。
没想到朋友圈下一片热闹。“这袁大头怎么保存得这么好?成色这么新?”突然有人问。“我刚洗的呀!用清洁球擦了半天呢!”谁知此言一出,引来一片批评和可惜声,“你真傻呀!你这擦掉的是钱啊!你眼中的污垢,是岁月的包浆啊!”“本来是高价值的传家宝,现在价格肯定受影响!”
由于缺少收藏常识,曾云巧百度后,才知道老银元成分的标准是九银一铜,即90%银、10%铜,包浆是由于长期与空气等接触形成的氧化物,它是层层累积下来的历史见证,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借助一些化学试剂或一些日常清洁用品,可以擦掉表面的包浆,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年代感,从而影响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
如今,银元市场的热度持续高涨,热闹的银元微拍与直播鉴宝,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银元收藏投资。然而,作为理智的投资者,应该意识到,银元市场不够稳定,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可小觑。
黄荣辉收藏银元主要在2008-2010年,投入资金到农户家收购,算是不错的时机。
黄荣辉坦言,银元现在的投资很难了,过去银元就卖个银价,假币少,袁大头这种真币价格才100元左右,就算龙洋,也不过200元。现在银价没涨,袁大头却涨到1200元左右,可见,其中的造假利润极其丰厚。同时,常有外地古玩老板来找他回收从百姓家中流出来的银元。
“收藏什么样的银元才会增值?这是很多顾客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黄荣辉说,收藏市场中有很多类的银元,但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选择,特别是一些新手,可能买回家的银元,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在价格上更没有升值空间。
经手过很多婚姻嫁娶彩礼的银元,黄荣辉说,他见过的有龙洋、袁像、船洋、开国纪念币甚至鹰洋、站洋等,但是相对来说前三者居多,很多购买银元的人,对银元的知识并不了解,比如,银元一共发行过几个年份?几种面额?每种银元的图案是什么样?
黄荣辉介绍,仅就袁像,银币主币“壹圆”面额,一共只发行了民国三年(1914)、民国八年(1919)、民国九年(1920)和民国十年(1921)四个年号,其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 7.5 亿枚,其中三年、十年发行量最多,类似这样的常识,是投资收藏前必须做的功课。
了解银元常识,就是为了区分出哪一个银元版本更加珍贵。银元大多出自清末民初,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条件不好,且社会并不稳定,不同种类银币的存量有很大差距。所以说,要选择精品,也就是存世量较少的银元。
“在保证银元是正品的前提下,还要看品相,好品相自然收藏价值高。”黄荣辉表示,至于如何分辨银元的真假,是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存在的最大问题,对于不同品种的银元,有不同的观察方法,需要用心学习和观察。
如何鉴别银元真假
听声音。利用银元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用一个指尖向上轻轻顶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这枚银元的边缘部位,发出的声音清脆、柔和,是真银元。如声音发尖而高,带有铜声,是含铜很多的低成分假银元。如声音低而嘶哑,周边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补的假银元。一般假银元的声音多半尖短而低闷。
看外形。看外形结构,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酸洗、锉边、包皮、挖补的痕迹及是否为私版银元等不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假银元的直径比真银元稍小些,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即可辨出真伪。
验边齿。由于真银元是机制版,其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而假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如真的袁大头边齿的两条粗齿里有一条细齿,而假袁大头的细齿则模糊不清。
称重量。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8克,成色88%。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后,重量也应达到25.8克。凡是重量低于25.8克、成色低于84%的,不是洗版、锉边、包皮、挖补银元,就是假币。
酸检验。在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上滴上一滴硝酸,如发现银元冒绿泡或变黑,就是成分不足或假银元。而铜芯银元只要是一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是镀银,镀银表层很容易脱落,且脱落部分极易生锈。
原文标题:光阴流转里的银元
记者:三明日报(记者 饶丽英)
编辑:陈晶
初审:陈晶
1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3
欢迎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投稿邮箱:rmt3980093@163.com;联系电话:0598-3982545。(投稿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