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刘禹锡的后半生:靠什么低谷逆袭,成就一生高光?

文摘   2024-11-11 17:32   湖南  


他,十九岁闯入长安文艺圈

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宏词科

二十四岁,登吏部取士科

达成连登三科的罕见成就

成功入职大唐公务员系统

这就是大唐“诗豪”刘禹锡的前半生

开局即巅峰,那么他的后半生又将如何呢?



永贞元年

朋党之争日渐激烈

彼时朝野大乱

一场节制藩镇、抑制宦权

革除弊病的改革一触即发

但最终宣告失败

支持革新的刘禹锡

被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古武陵郡

有宋一朝,改名常德

便是今日的湖南常德

一千二百多年前

刘禹锡就是在这里开启了“诗豪”之路



{

激发诗情

}



常德,是一片激发诗情之地

前有屈子见风骚

后有陶潜书桃源

诗才盖世的刘禹锡以逐臣身份

来到这迁客骚人荟萃的沅水之畔

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奇遇



 一落千丈的政治命运

让这个被政坛边缘化的文人心有不甘

多次上书无果的他

只能寄情常德山川风物



常德挟武陵、雪峰之雄风

山川动人

含云贵、三苗之诡丽

民俗迷眼

抵达常德后

刘禹锡很快探访了陶渊明笔下的桃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他登上桃源山的最高处,纵目远眺

草色接湖色,远岸连霞光

在自然的辽阔与壮美面前

个人的愁苦也不算什么了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中唐时期的常德

尚属西南蛮夷

这里的人们重淫祀、盛巫风

与中原迥异的民俗

令刘禹锡耳目一新



他改造巫傩唱词不雅之词

开创一个新的诗体——“竹枝词”

从此,一切的月下踏歌、采菱唱和

都在中国诗歌史上

有了属于它们的一席之地


{


重塑诗境


}


常德还是一片重塑诗境之地

我们能在刘禹锡的诗文中

看到常德文化的延伸

这些文化积淀重塑了他的诗境



改革失败、被贬边地

刘禹锡心中的愁苦其实从未完全散去

桃源访仙、竹枝踏歌

不过是他转移忧思的手段

是德山与善卷真正点醒了刘禹锡



善卷推却帝位,遁入德山

功名利禄是何等微不足道之物

这番醒悟彻底重塑了刘禹锡的心境

让他多了一份

散尽千金又如何的沉稳与豁达

刘禹锡数次登临德山

留下颇多诗作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善卷坛下作》


中国诗歌史上

是刘禹锡第一次把德山推介给了世人

从此,德山以其秀美绝伦的身姿

深厚的文化积蕴进入了文人的视野

成为世所公认的“德文化”发源地



{

照见诗心

}


刘禹锡初至常德,居于沅水之畔

毗邻纪念屈原而建的招屈亭

对屈子的崇敬之心不言自明

今日,登招屈亭远眺

沅水依旧汤汤

不过多了河街熙攘

这一派人间烟火气

大概是刘禹锡没有见过的



那时伴他的

只有昼夜不息的沅江

也正是这携屈原执著之精神东流的沅水

让他的心再次踊跃

让他的诗再出锋芒

他吟出中国诗歌史上最豪迈自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常德,让刘禹锡看清了此生的诗心

德山、沅水之力

终化作《陋室铭》

千古回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那个无与争锋的少年又回来了

他说自己想说的话

做自己想做的事

即便再遭贬谪

也不为名利得失动摇本心

他走向了自我

彻底地、不屈地活出独属于“诗豪”的一生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常德,以它的山林气、不屈气

再造了刘禹锡的少年气、英豪气

刘禹锡亦用人生中最好的十年

游览山川,体察民俗

留下二百余篇传诵不朽的佳作

占他一生创作的四分之一



一千二百年后

常德人用一座长达三公里的诗墙

打造出一座“诗国长城”

将前度刘郎的诗情才气与不屈豪迈

长存于此,历久






文章来源:湖南图书馆






编   辑:鄢   然

一   审:曾   群

   二   审:郑   芹   

三   审:王智慧



声  明:本微信公众号只做公益宣传,不与任何商业活动有关。

常德市图书馆
读书活动公告,面向广大市民的公益讲座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