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17岁高中生用AI半年狂赚700万,仅3位创始人在家上班

文摘   2024-12-28 11:48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了不起!





17岁高中生做了个AI APP,短短四个月销售额达100万美元。小伙儿Zach Yadegari(下面暂称小扎克)在X上炫战绩,引来大量网友围观。

01
17岁高中生用AI半年狂赚700万

谁能想到,当年濒临倒闭的创业公司英伟达,如今凭借 AI 的爆发,一路逆袭超越微软,成为全球第二大公司。AI 带来的机遇,让不少人顺势而上,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干一场。

过去这段时间里,就独立开发者而言,有人用 AI 来写代码、写文档、搞设计来提高生产效率,也有人雇佣它当老板,还有人用它来做副业项目希望实现一夜暴富。那么,

真的有人成功了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随着AI技术的火爆,
一位年仅17岁的高中生Zach Yadegari凭借其开发的AI应用Cal AI,在今年9月份的时候实现了超过100万美元(约合706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当时Zach Yadegari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喜悦,在一个月后,他在播客中透露,Cal AI年经常性收入已达800万美元,而这距离他开发Cal AI仅过去了6个月。
这个APP长啥样?为何能这么赚钱?背后团队又有何来头?他们做的这款APP叫做Cal AI。Cal AI是一款AI卡路里追踪器,通过结合AI和数据分析技术,用户可以轻松追踪每日的卡路里摄入量。用户只需对食物拍照或扫描条形码,甚至手动输入餐食描述,Cal AI便能识别食物类型、估计份量并计算卡路里和营养素。
由AI驱动,只需拍照或扫描条形码,Cal AI就能“啪”的一下分析出食物的营养成分,计算其卡路里。开始使用Cal AI时,用户可以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生活方式和健身目标。然后,Cal AI就会根据回答生成个性化计划。用户可以设定目标跟踪,
在每周/月/年监控进度,

Cal AI可以总结用户成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Cal AI的实现方式听起来也并不复杂。当用户使用Cal AI拍照时,手机上的深度传感器会计算出食物的体积等信息,然后用经过食物图像数据训练的AI模型会将餐食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计算比例。最后,多模态AI模型会综合所有信息,计算出餐食中的卡路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含量。
准确度方面,Cal AI号称图像扫描功能准确度达90%。不过如果扫描的食物含有隐藏成分,比如冰沙或汤,准确度可能会差一些。另外,外观相似的原料也可能会被错误分类,导致卡路里计数和其它营养信息出错。好就好在,Cal AI有个描述功能,用户可以随时点击“修正结果”,描述错误之处,也能手动编辑数据调整差异。
总的来说,这款食物卡路里跟踪器就是为那些有不同健身目标的用户而生的,无论是增重、减重还是保持体重,它简化了监控饮食摄入的过程。
Cal AI这款APP在4月份推出。其实早在两个月前,Cal AI就小火了一把,得到了不少人的注意。当时小扎克还转发了别人称赞他的的帖子装了一把:这小孩挺酷啊。除了做Cal AI,小扎克推特主页还介绍自己“卖掉了拥有500万用户的游戏网站”。他从7岁就开始编程了。和小扎克一起做Cal AI的还有Henry Langmack。同样只有17岁,爱好游戏、制作编程语言,自称9岁起就开始开发项目。
相比这两位,另一位同伴名气稍大一些——Blake Anderson。去年大学刚毕业的Blake就开发了爆火的AI约会助手Plug AI。把约会App上和真人的聊天记录截图发过去,AI就能指导你,如何不把天聊死。他还打造了Umax,这是一个外观优化APP,他与造型达人Sam Zia合作,Umax一上线发布视频就得到了数十万观看。
说回Cal AI是如何成功的?小扎克开麦表示也不是一蹴而就,在Cal AI之前已经做过5个APP。有两条经验总结:解决明确的消费需求;TikTok等平台更容易获得病毒式传播。
看到Cal AI,会不会有人动了在国内复制的心思?
别想了,国内这个赛道也有爆款了。胃之书就是其中之一,创始人赵翔宇,是一名独立开发者。胃之书刚上线那会儿一度冲上苹果商店美食榜前三,还被周鸿祎翻过牌子。由多模态大语言模型驱动,它能以简单的对话来记录你的饮食,并在记录后自动搜索全网食物膳食成分数据,作为你的饮食参考。
胃之书是过去几个月突然蹿红的一款“伪现象级”AI应用,那之所以说是伪现象级,是因为它更多还是依靠小红书和媒体的一波推高,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像妙鸭和哄哄模拟器那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破圈~当然,它的产品设计和思考,有非常多值得借鉴的。
作为终身用户和资深产品经理,我有独特视角分析胃之书这款热门AI应用。首先,我是胃之书的终身用户,并且把它一直放在手机的首屏,日常吃饭也尽量去拍照记录:其次,我作为一个资深的产品经理,过去也写了很多AI应用的分析,现在在给几家AI公司做产品顾问,自己也在开发AI应用,包括也听了、看了不少对胃之书赵纯想的访谈内容,也写过一些简单的思考分享。
胃之书是一款多模态AI驱动的食物洞察和记录应用,简化了美食记录流程。在Appstore的产品介绍里,有这么两句话值得琢磨:饮食之趣味,胃口之史书。胃之书Bellybook,是一款由多模态大语言模型驱动的食物洞察和记录应用。饮食之趣味,对应着食物洞察;AI帮你理解食物背后的趣味。胃口之史书,对应着记录;AI帮你快速完成记录。
这一切,源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即:AI可以看懂你上传的美食图片~胃之书的核心产品流程,就是用户点击拍照按钮,把美食图片现场拍摄下来,或者是从相册里打开上传,大模型会识别出具体的菜品,并等待用户确认,确认完毕后会开始调用AI去检索每个菜品背后的故事,包括对应的卡路里等信息,最后完成保存。
一次美食之旅就over了。在主流程之外,胃之书也尝试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做一些测试玩法:比如,可以加好友看好友的食谱(我没有饭友),可以看自己吃了哪些菜品(但我的记录好像没有自动归档?),可以看每个月都吃了什么:
胃之书通过简化流程、UI设计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创新,赢得用户青睐。不管过去需要多少步,现在只需要拍照上传,多模态的介入,就能完成大多数的步骤,包括:识别菜品、卡路里标记、菜品的渊源等。整个流程是非常简单和丝滑的。
下面记录员实时在吐出一个个字符串,原本是开发测试时来观察大模型输出的一个窗口,没想到用户居然意外喜欢这种AI科技感,于是做了保留。在设置里,可以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在很多按钮点击,流式输出时,会有震动反馈。这个交互过程中的小体验,有一定的加分,被很多开发者忽略了。
根据赵纯想自述,每天中午的Push文案推送,是用AI手动生成的。因为我没开推送,所以暂时体验不到。据说这个推送对于新用户的次留有很大的作用。
UI上,胃之书也得到了不少的好评,App主体用黑白色调,确实可以凸显彩色的菜品。用户是看到推荐,好奇下载,记录后很快把Token消耗完,于是去拉新,拉新完还是很快就没了,于是看了下价格,年会员价格居然和永久会员价格一样,咬牙买了永久!
整体来看,由于产品设计好看,加美食记录是一个女生偏爱的事(很多女性朋友吃饭时,很喜欢先拿出手机拍一下),所以传播上,在小红书爆了。胃之书的增长经历了从技术圈到小红书的爆发,但也面临AI应用常见的增长陷阱。“拐点就是上线的第三天,其实已经冲到付费的榜单的前三就再也没出来过”“第一波最大的量来自于twitter推特,twitter上一些技术好友帮我转发了,引发了第一波。当然这些前期的存留存非常的差”
“做哲学自媒体的我从来没有做过小红书这个平台。但既然要宣传APP我觉得所有平台都要启动。没想到在小红书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评论区的经营上,我基本做到了每一条我都会回复。“它有一个自增长的效应,就是所有发布胃之书体验图文的人,还可以在我这儿领会员。那么发布这样的图文的人越多,就有越多的人来找我领会员。越多的人来找我领会员。我的帖子点赞就越多,评论就越多,就增长飞轮就转起来了。作为付费内购app,胃之书在刚上线的五月,收入就达到了1.2万美金,冲到苹果美食佳饮分类里的第三名
(第一名是下厨房)。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