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亚洲最大地下城!占地128万平,人口都外迁了还用得到吗?

文摘   2024-12-29 00:06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先进程度爆表!





北运河东岸,塔吊林立,一座128万平方米的“地下城”初现轮廓。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副中心站枢纽)实现了从车站到枢纽、从枢纽城市综合体到副中心枢纽城市活力核心功能的转变提升,成为满足多种消费场景、产品服务品类丰富


01
这座“超级枢纽”是亚洲最大“地下城”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城市。而在北京,除了繁华的都市景象和名胜古迹,你可能还不知道,在这座城市的地下,还隐藏着一座亚洲最大的地下城——北京地下城。这个地下城占地128万平方米,规模庞大,一度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座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一面世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它被誉为北京的新地标,未来城市的缩影。
然而,随着北京人口的外迁,
一些人开始疑惑:这座地下城真的还有必要存在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神秘的地下城。
在北京的喧嚣和繁忙之中,人们总是步履匆匆,无暇顾及脚下这片土地的秘密。然而,当你走进这座城市的地下,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北京地下城。这个地下城并非什么神秘的军事基地,也不是电影中的地下避难所,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充满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地下空间。那么,这座地下城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有何用途呢?
北京地下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的紧张,中国决定在各大城市修建人防工程,以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而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了重点建设对象。于是,在政府的号召下,北京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地下城建设。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北京地下城逐渐成型。它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28万平方米,
相当于近20个足球场大小。
地下城内部设施完善,
包括人防指挥所、医院、商场、电影院等一应俱全。可以说,这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城市,能够容纳大量人员在战争期间避难和生活。
北京地下城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北京的地下空间资源。它采用了多层结构,最深处可达地下数十米。地下城内部通道错综复杂,如同迷宫一般。然而,这些通道却设计得极为合理,确保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
此外,地下城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防护能力。它的顶部和侧壁都采用了厚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承受巨大的爆炸冲击和核辐射。同时,地下城内部还配备了先进的通风、排水和消防系统,确保了人员在地下空间中的安全和舒适。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中心,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将大力助推“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副中心站枢纽整体为地下3层结构,集成5条地铁、2条城际铁路、1条市郊铁路,还包含15条公交接驳线路和1座运河码头。从这里出发,可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唐山市,1小时直达河北省雄安新区、天津,快速连通中心城区及副中心周边区域,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城市副中心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供坚实支撑。
在安全方面率先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型地下交通枢纽消防解决方案;在国内第一个实现站城人防一体、资源共享的人防工程体系;在国内首次提出超大型复合地下空间洪涝兼顾的防控标准体系;在国内率先提出大型综合枢纽突发大客流疏解应急预案……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开创了众多应用场景。
在交通便捷方面,副中心站枢纽实行综合枢纽、公交优先,规划年绿色出行比例超过90%;构建“1张步行网、2处接驳区、8处交通核”实现立体接驳、多进多出;营造“慢生活”、“高效率”两种换乘模式,实现快慢结合、安检互认;视觉引导、直观高效,可实现90%乘客在3分钟之内实现换乘;在一体化范围内建设了综合交通枢纽供出入口接近150个,高水平实现站城联系、无缝便捷。
在数字赋能方面,副中心站枢纽研发了智慧建造平台,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辅助工程决策实行智慧建造、推动“大基建”数字化转型;建立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枢纽智慧运营协同大脑,以“数据”驱动服务生命周期,实现智慧运营;对消防应急安全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监测,实现快速判、准确定级,实现全流程管理和控制的智慧应急;采用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数据场景联动,构建国际一流的设备智慧运维系统。
在绿色发展方面,实行绿色出行、共享减碳,达到北京地区同类项目最高水平;车站沉入地下,地面空间串联四大公园节点,形成生态绿轴、融于自然;设置绿色及灰色海绵调蓄设施,实现海绵城市、韧性发展;创新编制多能耦合、多源支撑、清洁再生能源优先的供能策略,实现绿色能源、减碳提质。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副中心站枢纽地上建设了标志性建筑——“京帆”屋盖,通过设置穿孔遮阳板,平衡冷热负荷,合理化控制室内光热环境。“经测算,每年可减少热负荷520万千瓦时,相当于3200台家用空调夏季制冷量;每年可节约照明用电约48.6万度。”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和治理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为了缓解城市压力,政府开始实施人口外迁政策,引导部分人口向郊区转移。这一政策无疑对北京地下城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尽管人口外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中心的压力,但地下城并没有因此而被废弃。相反,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不断深入,地下城的功能和用途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一方面,政府正在加强对地下城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卫生和秩序。同时,政府还在积极探索地下城的多元化利用方式,如将其打造成地下文化街区、地下博物馆等特色场所,以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地下城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例如,通过引入智能导航、智能安防等先进技术,政府正在努力将地下城打造成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地下空间。这不仅可以提高地下城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体验。
北京地下城和即将建成的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虽然在功能和用途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创新理念。
北京地下城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是为了应对战争威胁而建设的人防工程,占地128万平方米。它不仅是一个避难所,还集成了医院、商场、电影院等设施,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人口外迁政策对地下城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政府正在探索多元化利用方式,如打造地下文化街区和博物馆,并提高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此外,北京地下城的历史价值和防灾减灾功能使其在和平年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另一个占地128万平方米的地下工程,预计于2025年投入使用。这座地下城采用“站城融合”的设计理念,将交通功能全部沉入地下,地面仅保留餐饮商业区。其三层结构分别用于餐饮、公共换乘和轨道站台,旨在实现高效便捷的交通换乘。该枢纽不仅提升了区域交通效率,还通过商业、休闲、文化等功能的结合,为城市副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北京人口外迁政策可能减少了部分需求,但地下城和交通枢纽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地下城作为历史遗产和防灾设施,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而城市副中心站则通过创新设计和高效功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无论是在历史保护还是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这些地下工程都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地下城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建设初衷主要与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有关。当时,为了防备苏联的军事打击,中国开始在多个城市修建防空洞,北京的地下城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工程始建于1969年,历时十年,于1979年完工。
地下城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备战备荒,防止苏联军队挑起对华战争。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有限,主要依靠附近居民的劳动力,没有借助机械,依靠人力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地下城的设计非常先进,平均深度8米,最深处可达十几米,宽约2米,总长达30公里,可以容纳30余万人。
地下城内部设施齐全,包括电影院、理发室、餐厅等娱乐生活设施,以及战备医院、弹药库、军需库等。此外,地下城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和通风系统,确保了地下环境的舒适。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站城融合”设计理念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该枢纽将所有交通功能下沉至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分为三层,分别设有餐饮商业区、公共换乘区域和轨道站台层,实现了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多层交通网络的无缝衔接:地下2层设有公共换乘区,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快速换乘,平均换乘时间仅需3分钟。地铁和国铁安检互认,简化了旅客的出行流程。
地面空间的多功能开发:地面空间规划为公寓、写字楼、住宅和商业等多功能区域,形成“地下枢纽地上城”的城市综合体。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土地的使用效率,还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丰富的出入口设计:枢纽设计了100多个出入口,其中60个直接与地面楼宇相连,确保居民可以便捷地到达各个区域。此外,还有22处“垂直交通核”,实现了地下、地面、地上公共空间的高效互联。
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枢纽的标志性建筑“京帆”不仅美观,还体现了北京历史悠久的运河城市文脉特色,寓意着扬帆远航的美好未来。它集商业休闲、时尚运动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人们交流和逗留的场所,满足“城市会客厅”的需求。
创新施工方法与技术应用: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盖挖逆作法施工工艺、超高精度钢管柱承插施工技术和多孔超深大直径高压旋喷工法等先进技术,确保了施工质量和安全。此外,还应用了智能建造技术,如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和智能焊接机器人,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节能环保的设计:枢纽融入了先进的保温材料和隔热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热负荷520万千瓦时,极大地节省了能源消耗。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对周边区域经济和交通效率的具体影响是什么?
提升交通效率:该枢纽将实现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35分钟到达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以及1小时通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目标。这将显著缩短北京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
通过“四网融合”和“八线交会”的设计,副中心站将成为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极大地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副中心站的建设将吸引更多商业投资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激发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社会进步。它将通过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该枢纽的建设还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1小时交通圈”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现代化的交通支撑。
推动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将实现区域内的职住平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枢纽和集约复合的城市活力中心。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副中心站周边将开发总面积约139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空间和酒店、住宅等配套设施,形成“三轴三带、一心多点”的空间结构。
这种规划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副中心承接北京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加强与雄安新区的联系。
绿色智慧发展: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采用绿色智慧发展理念,利用中深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碳。此外,该枢纽还采用了现代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施工技术,如安全巡检机器人和智能建造机器人,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该枢纽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生活选择和幸福感。例如,“京帆”建筑集商业休闲、时尚运动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人们交流和逗留的场所。枢纽站的“京帆”屋盖与周边公园和大运河共同构成绿色开放的城市景观轴,彰显副中心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
北京地下城和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目前达到什么程度?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根据相关报道,这座交通枢纽通过“站城融合”理念,将交通功能全部沉入地下,实现了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地下空间分为三层,分别用于餐饮商业、公共换乘和轨道站台,设计有100多个出入口,其中60个与地面楼宇直接联通,以疏散客流量。
此外,该枢纽的地下2层设有公共换乘区,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平均换乘时间仅需3分钟。这表明其在智能化和数字化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为乘客提供便捷的换乘体验。
未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北京地下城有望成为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不仅将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之一,还将为北京的城市发展和治理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下城的建设和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地下城的安全和卫生?如何平衡地下城的利用和保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但无论如何,北京地下城的存在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开发,让这座城市在繁华和喧嚣之外,还能拥有一份独特的宁静和深邃。
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北京地下城这座神秘的地下城市。它不仅是北京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我们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窗口。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