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中国通讯社对外发表了《天津滨海新区GDP5.5% 滨港合作是“加速器”》的视频报道。视频中提到,目前共有2000多家港企在滨海新区注册,年收入近5000亿元,增加就业人员近10万人。去年,滨海新区GDP5.5%,发展成绩十分亮眼,在这背后,香港资源的注入功不可没。
滨港合作是一场“双向奔赴”
从1994年港资企业华燊发展在天津港保税区投资1500万美元注册成立天津泰达滨海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到2012年周大福天津金融中心在天津经开区打下第一根桩基;再到如今滨海新区—香港经贸合作座谈会促进两地高层次合作交流,云账户在香港设立全球二级总部、梦金园等“滨城”企业陆续登录港交所主板,“创新香港—国际人才嘉年华”等“揽才”活动在香港举办,香港明星足球赛在泰达足球场上演精彩比拼……频繁的互动显示,滨海新区与香港在经济、文化、环保、文旅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由来已久且成果丰硕。
粤港澳大湾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一南一北,各有千秋。香港与天津,一边是背靠内地(大陆)、联通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强劲的科技创新、金融、现代服务业实力;另一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在制造业等领域积淀了雄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基础。不难看出,滨港合作互补性强,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布局。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加强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滨海新区企业“走出去”,觅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同时吸引更多外资和先进技术资源进入内地(大陆),寻求产业化发展的新契机。
在香港中国通讯社的报道中,中国侨联顾问、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主席沈家燊表示,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与香港的交流逐步深化,投资合作与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天津滨海新区是北方制造业中心,两地之间的合作既是时代机遇也是发展的必然。
港企“逐浪”滨海活力迸发
在滨海新区核心地段,建筑高度530米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已成为地标建筑。作为“天津六星超甲级楼宇”,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是K11集团入驻天津的首个城市综合体地标,涵盖了甲级办公楼K11 ATELIER、华北地区集艺术性与未来感的文化零售目的地K11 Select购物艺术中心、服务式公寓、艺术精品酒店等众多业态,并吸引了数十家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入驻。从2020年正式投用至今,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在天津楼宇营商环境、硬件软件的提升、税收增量、产业资源招商、社会贡献方面、物业管理等方面切实为我市的楼宇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另一方面,华燊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沈家燊,除了是最早一批到天津投资的香港企业家,还是滨海新区的招商顾问。在他身上,人们总能看到港商拼搏进取的那股子“精气神”。
从1994年开始,沈家燊与华燊发展就与天津滨海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津泰达滨海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滨海投资(天津)有限公司、天津空港燃气有限公司、华燊发展(天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背后都有他奋斗的身影。
以2004年华燊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港保税区注册建立的华燊发展(天津)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制定下了战略目标:一方面,华燊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滨海投资的创始股东,继续长期投资绿色清洁能源项目;另一方面,华燊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霍尼韦尔、瑞士万通、瑞典恩华特、中建三局集团等多家跨国及大型国企结成战略联盟,在环渤海地区发展绿色环保项目。未来,在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助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中,华燊集团将不断提供绿色环保节能新技术和产品,并围绕绿色投资、绿色产品、绿色咨询、绿色物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除了发展企业,对于看好滨海新区发展的沈家燊来说,承担起滨海新区招商顾问的职责,宣传天津,讲好滨海故事,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进入滨海新区,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也是自己的使命。2024年5月,沈家燊率香港部分企业家代表来滨海新区进行商务考察,通过重点走访、召开座谈交流会等形式,围绕津港企业扩大合作开展交流,开启了滨港合作的新篇章。
如今,滨港两地的企业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多样,创新合作更加尖端,产业合作更加广泛。有理由相信,未来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滨海新区与香港的合作将迈向更高水平,为两地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稿源:滨海发布,文中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