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劝你:永远不要试图疗愈任何人

文摘   2024-11-01 20:45   江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捡书博士」
你那么优秀,别输在认知上,每晚9点,博士在这等你


 | 帆书·山月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 readingclub_btfx)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候? 


看到身边有人心情低落,或遭遇磨难,便会忍不住地替他们感到难过。


甚至是想方设法,想要抚平对方的伤口,亦或是帮他们摆脱困苦。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你非但没能疗愈对方,反而还扰乱了自己心情。


这样的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拯救者心态”


说的是有些人在关系中,总认为他人的消极情绪应该由自己负责,如果不站出来帮助他,内心就会充满愧疚感。


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课题,倘若习惯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只会背负上别人的因果,活得负重不堪。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管理好自己的共情欲,无论关系再亲密,也不试图拯救和疗愈对方。



 01 


拯救者情节,是不幸的开端


电台主播@柠檬姐姐,曾分享过一个听友的故事:


听友有一个发小,两人从小感情就很好,一直是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大学毕业后,她们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两人的相处也慢慢变了味。


那阵子,发小觉得求职路上竞争太过残酷,找工作的时候屡屡碰壁,心情也变得格外焦虑。


思来想去之后,便决定去考取教师编,给自己争取一个稳定的“铁饭碗”。


只是备考之路又何尝容易,发小依旧感到压力重重,觉得考上的机会渺茫。


她很担心发小会被压垮,所以总是耐心开导,想要帮助发小走出低落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


可发小始终负情绪不断,后来好不容易考编成功了,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小竟然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沮丧”模式。


不是抱怨班里的小孩子不听话,就是吐槽同事们爱占便宜,耍心机。


最初的时候,她也绞尽脑汁帮发小分析遇到的问题,竭尽所能地给予安慰,结果收效甚微,发小的生活似乎总充满了各种不如意。


两三年下来,她不仅没有把发小拉出负面情绪的泥潭,反而被对方负能量传染,整个人都感到心力交瘁,甚至开始害怕看到发小的来电。


网上曾有一个关注量2亿多的话题:#不要做一个太容易共情的人#。


评论区里,不少网友都分享起了自己的经历。


说他们曾经都有过想拯救别人的时候,但无论多么费心劳力,也疗愈不了任何人,反而还让自己陷入了痛苦的泥沼里。


“拯救者情结”就像是一种病,一旦沾染,生活就会变得不幸。


面对别人的苦楚,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便总是忍不住激发出过度的共情欲,希望能救别人于水火之中。


可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枪林弹雨要面对。哪怕你有再多的善意,也无法为所有人遮风挡雨。


太过共情、照单全收别人的情绪,只会把别人的难,都转嫁到自己身上,最终拖垮身心。


及时从过度共情中抽离出来,冷漠凉薄一些,才能轻装上阵,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好地前行。




 02 


你永远无法疗愈任何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


多年前,有个久未联系的朋友,有天突然给他发了条消息:


“我现在好痛苦,好难过,你能帮帮我吗?”


刚刚接触心理学的武志红,便立刻燃起了想要“疗愈”对方的念头。


他一边耐心地倾听朋友诉苦,一边帮着分析开导,解决问题。


为此,朋友也十分感激武志红,后来也就越发信任他。


武志红为能帮到朋友而开心,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


生活中稍有不顺,朋友就又开始纠结痛苦起来,且每次第一时间向武志红发牢骚,寻求安慰。


日子久了,武志红被朋友的负面情绪折磨得筋疲力竭,而朋友也依然沉浸在痛苦中。


武志红开始反思:自己一味地安慰朋友,真的能帮到朋友,治愈她的焦虑和痛苦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能缓解的不过是一时的情绪,却从未真正地治愈对方。


季羡林在《悲喜自渡》中写道: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红尘非净土,各有各的苦。


生而为人,谁都会有难过酸楚的时候。


一遇到难题,就指望有人帮你走出痛苦的泥潭,本就是一场必输之战。


生活能治愈的,从来都是愿意自愈之人。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桥面上站着一个男人,他拿着一根绳子的一端,而另一端,则被一个跳下桥的男人拿在手里。


桥上的人对桥下的人说:“我在这里拽,你同时往上爬,我想我还有力气可以救你上来。”


可桥下的那人却说:“不了吧,我不是很想爬。只要你拽着,我就不会有事。”


故事的结局显而易见:无论桥上的人坚持多久,也救不上来对方,只会耗尽自己的力气。


或许你也曾经像桥上的人一样,看到身边有人身陷低谷,便忍不住想要帮助疗愈对方。


可无论你怎样竭尽全力地付出,也无法完全替他分担,能带去的不过是偶尔的温暖和陪伴。


戒掉“拯救者的情节”,不再奢望成为谁的良医,才是明智的立身处世之道。




 03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曾仕强教授分享过一个观点:


说他四十岁以后才明白,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轻易可怜别人,哪怕是你的亲近之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你同情谁,就会在无形中背负起他的命运。心软之人,注定福薄。


适当的凉薄冷漠一些,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还记得梵高在27岁那年,他当时已经尝试过很多工作,却都以失败告终。


一事无成的他,索性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画家。


在他坚持画画的那几年里,画作无人赏识,生活捉襟见肘,他会因此陷入自我怀疑,内心常常挣扎而焦躁。


他最大的慰藉来自他的弟弟提奥,梵高常常向提奥倾诉心中的苦楚,甚至邀请提奥搬去他的画室同住。


一开始,提奥也欣然应允,可没过多久,提奥就选择和梵高分开了。


原来,住在一起后,提奥不仅需要在日常琐事上照顾梵高,还要接受哥哥多变的情绪。 


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


哥哥的身体里好像有两个人,一个温和有礼且天赋极高,一个却自私自利无情无义,而他每天都要面对这截然不同的两个灵魂,这让他常常感到痛苦、无力。


直到兄弟二人分开住以后,提奥才展开了新的生活。


他依旧和梵高保持着书信联系,偶尔送去关心,这样两人既不用捆绑在一起,又可以互相照应。


美国洛杉矶大学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过一项著名的“情绪污染”实验:


让一个心情愉悦的人,同一个情绪低落的人共处一室,结果不久之后,这个人也变得闷闷不乐。


那些痛苦悲观的情绪,就像是一场快速蔓延的瘟疫,如果不及时远离,反而试图治愈对方,最后只会把自己也拖入泥潭。


人生各有因果,我们越想疗愈别人,越会在无形中分担别人的痛苦,背负他人的命运。


听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慈悲不是随便地同情别人,而是允许别人成长,允许别人靠自己磨砺出内心的强大。


可以对他人心怀善意,但不必过度共情,放下助人情结,学会尊重他人的命运。




 04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

“生活的意义,不是为别人的情绪找出口,而是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共情能力太强,总想拯救周围人于水火,只会消耗你的快乐,吸走你的能量。


人生在世,没有一个人会是另一个人的解药。


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拯救和疗愈别人,少共情别人的遭遇,不介入旁人的因果,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当你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戒掉那些想要疗愈别人的念头,那么恭喜你,你已然活成了更好的模样。


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作者:山月:在山之上,在月之下,一枚热爱生活的撰稿人。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


看更多好文章,关注「捡书博士」

每晚9点,准时等你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关注


捡书博士
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每晚9点,翻一本书,想一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