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隐于大山脚下的天姥道场,穿越充满神奇色彩的石龙山脊线,这条线路可以有!

旅行   2024-11-15 14:59   浙江  

文图:闲云野鹤蒋长华

仙居以”石龙“命名的名山有两处,一处在仙居十九都坑,称为石龙洞;一处在县城东南十里,其称之为“石龙山”或”麒麟山“或”硖岭坑“。
一般户外人所穿越的是第二条线路,即从官塘水库穿越至硖岭坑。

人都说,仙居有八大碗,那特指的是仙居的美食。殊不知,仙居除神仙居,这个仙人为自己修筑的后花园外,又在广柔的括苍山脉腹地搭建了休闲的仙居八景,据《康熙仙居县志》记载,它们分别是:南峰钓艇,东岭晓春,石龙霖雨,水帘瀑布,景星夜月,景(当作锦)凤冲霄,麻姑积雪,苍岭丹枫。
其中八景之一的石龙霖雨,明朝进士应存卓曾撰诗赞曰: 怪石希奇龙一条,巍然屹立在山腰。石龙淋雨,它位于仙居县城之南6华里。此地有山名曰"石龙山",海拔约300米,绵亘10余华里,酷似一条巨龙,龙头、龙角、龙爪、龙身、龙尾,一应俱全。
仙居民谣:石龙静,天下宁,石龙转,天下乱。石龙的一举一动事关国运。传说仙居永安溪为水龙,石龙为旱龙,两龙情深相爱,相伴相依,发誓长相斯守,这样子,恩恩爱爱的生活着。在大禹治水期间,水龙帮助龙母为首的水族移民陆地水域,石龙帮助大禹为首的人类坚守家园,情感因为各自信念不同而发生变化,最后水族与人类和平共处,石龙却在协助大禹与天姥收服鳝鱼精一役中,用自个的身躯挡住鳝精逃脱到东海之路而化成龙形巨石,永远镇守在仙乡大地上。(具体见大神仙居神话传说篇)

位于仙居下各镇林下村和镇桥村一小山坳有一座隐仙庵,据传也是天姥的道场之一。传说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请如来佛降魔时, 菩提祖师正在天姥那里做客,目睹如来骗悟空入他掌中,祖师对悟空是又爱又气,感于师徒之情,想帮他一把,但一帮就是与玉帝作对,为难之情被天姥看破,天姥趁如来专心对付悟空疏神之机,挥一挥手使神通移动如来的莲花座化作山峰压在如来掌上,如来发现后,急出元神擒住悟空,遗脱化成呈收拢的五指形留在山上,掌缘蜷伏着一个小猴,莲花座化作边上的莲花峰。隐仙庵一带特别是附近石龙山神话传说较多,遗留神迹比天姥山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石龙山却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条巨大而威仪的石龙一直蛰伏于仙居这方清幽神奇的山水之中,龙脊长二公里,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特别是龙头,对称的两只龙角顶是一块圆石,基座是长方形的石条,龙身是火山流纹岩结构,凹凸不平,雨天积水流过,一闪一闪的如龙鳞闪动。据传是在大禹治水期间,石龙协助大禹与天姥收服鳝鱼精中,用自个的身躯挡住鳝精逃脱到东海之路而化成龙形巨石,永远镇守在仙乡大地上。在这些神话故事中,莫不透露着与道教相关的信息,天姥道场、大禹治水、神妖斗法……。

为一探究竟,2024年11月9日上午,天还蒙蒙亮,大罗山户外的一行38人从温州市区出发,约2个小时,上午9点到达仙居下各镇林下村。时值初冬,村外垟间,稻田里一片金黄,村民正在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收割---。

走过硬化的田埂路,右前方竹林掩映中有一座背靠山塘水库的庙宇。登上水库大坝,只见山塘后山丘陵上有一片杨梅园,直插杨梅园一公里许,就登上了山脊,又见一座大门紧闭的庙宇,我们一行人从庙宇下的杨梅园小径下山,发现一堵黝黑的天然石墙竖立于官塘水库边沿,该石墙北高南低,石墙的尾端杨梅林中有两枚黑不溜秋的石蛋,既然这里称之为石龙山,那莫非这两枚石蛋乃是龙蛋化石?几名胆大的女同胞从不放弃表演欲,竟然站在石墙最高处跳起了舞蹈,罗山好汉则拿出微型摄影机,记录了她们的精彩瞬间。我站在官塘水库大坝上仿佛看到了这堵石墙像巨龙的尾巴随着舞蹈在晃动---。

山脚下有一汪清澈的水库,呈“上弦月”状,据说浅水时,水中会露出一块大石,但这次我们没发现,估计还在水下。当地村民将此叫“官塘”或“小官塘”水库。

水库东北角有一座显赫的石门,两扇绝壁石门几乎同一高度。仔细端详石门,右边山如上山狮子,左边山如下山狮子,这两头狮子与水库中的圆形石头整体连接一起,就像狮子戏球吉祥图案,祥瑞、和谐。
石门正中矗立着一座石峰,奇异的是寸土不生的石峰顶部竟然有一颗卓尔不凡的松树,树开两茬。这是一处足以媲美黄山的“妙笔生花”和雁荡山的“卓笔峰”的奇观,令人震惊。有道是“孤峰卓立久离尘,四面风云自有神。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依傍是何人?”但也有人称之为"宝剑峰”。
“深山藏古寺,山水洗尘心。”石门之中,有一座庵堂,名为隐仙庵。关于隐仙庵史志记载几无。但庵内有许多出土的碗、罐、盏等陶器,经专家鉴定有唐代的碗、罐、盏,也有战国时期陶片,还有陶纺轮(红、灰陶),据初步认为新石器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
庵内遗存最有价值的还有清道光缪梓(知县)留下的碑记:……据官塘庄尼僧永善呈称该庄旧有隐仙庵供奉神像,前因殿宇坍损,经尼苦积修整完好……。
隐仙庵悠久的历史,如同仙人迹隐,任后人猜想。
根据碑记,仙居隐仙庵供奉的神像究竟是谁?考察现有寺院门头,上写有大仙殿,里面供奉的是吕祖(即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吕洞宾)神像。至于“殿宇坍损”,应该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也许是因为战乱的原因吧。而康熙年间,全真教龙门派在台州是一片兴盛景象,特别是王常月的龙门派广演于江浙间,弟子众多,仙居人林茂阳是其嗣法弟子,是龙门派渗透到仙居的明显例证。上文提到过的万名金山大仙殿也是在北宋年间修建的,从温州永嘉吕祖庙传过来的。而隐仙庵的碑记是在清道光年间知县缪梓所撰,而且以隐仙庵来命名,其中的关联令人遐想。隐仙庵的命名应当在康熙年间。至于供奉的吕祖,仙居历来信众广泛,对一个庙宇来说,神像供奉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不会轻易改变,隐仙庵在清朝以前就供奉吕祖,至于僧尼来建庙,这与当时道教文化衰弱和佛道融合有关。
仙居隐仙庵究竟是不是全真教龙门派道士栖身之处,也许已无从考证。但有几个史实值得我们梳理,一是元朝一统以后,隔绝百余年之久的南北文化交流开始交流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不久,浙江境内皆有了全真道活动的踪迹。龙门派在台州的传播,也于此时正式展开,最早者似为黄岩人赵与庆和天台道士项子虚。仙居也不例外,新建了紫虚道院和葆真道院。二是南京隐仙庵在道教史上被称为江南全真教龙门派祖庭,隐仙庵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康熙中,道士王常月,字昆阳,者复恢其制”。“王常月于康熙二年(1663)至江南弘道,广演于浙江,弟子众多,声教四溢”。仙居隐仙庵建庵之初有龙门派或者隐身仙派道士看中石龙山这一洞天福地,有借南京隐仙庵之名而命名,时间在康熙到道光年间或不可知,因为道光年间或之前隐仙庵已坍塌。从时间上看,与林茂阳生存年代相符,是不是林茂阳居此修道有待进一步考证。三是隐仙庵供奉神像为吕祖,吕祖在龙门派被尊为道祖,在仙居民间信仰广泛,而有志载最早的吕祖庙——公盂岩万名寺碑记于康熙初年重建,当于清朝之前业已存在,仙居全真教龙门派的传播应当确切存在,而元朝时期建设的紫虚道院、葆真道院现今已废,是否供奉吕祖,是不是龙门派的隐身修真场所,已不可考。

看山识风水,我与梅队长及几位特意穿“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红衣服的队友拍照留念后,进入庵堂后院,那是别有洞天,曲径通幽,巉岩高耸,洞中有洞,十分的清幽。来到寺后水塘边,走到对岸,往岩壁上走。回头看隐仙寺,已在悬崖之下,只有那石笋看得更加清晰了,若是云雾弥漫,就会误以为此处正是黄山石松之下…。

离开隐仙庵,从后山一路攀山崖、拨杂草、过木桥,约十来分钟,我们到达小平田村。这是一个闭塞的高山上小村落,村前有一座积雨面积为0.42平方千米的灌溉山塘,溢洪道外沿有一处罕见的流纹岩,极似一只被大浪冲上海涂的章鱼。

此时,罗山好汉突然躲进居民家中,偷偷地拍摄我和国华从村路走过,当被我们发现后又要求我手指村中古老的香樟风水树…。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对神树的敬畏,对自由的向往。

“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 我们从小平田村尾山塘边缘折入大山深处,只见野景俱成画、黠禽争浴水、戏鹊倒悬枝。想想此种心境由谁能识?徜徉只自知!

翻过了两个山头,前方空旷的山野间出现形如刀削的石壁,呈合围状,色彩缤纷的石幔间矗立着一柱挺拔的石峰,犹如一位威严将军,似是以一己之力立战数倍于己的强敌,使尽浑身解数护着仙居这一方净土。但不知为何?将军的头颅不见了---。

且行且远且深,山道崎岖,虽对于大多数老队友来说,这不过是小菜一碟,但对于“菜驴”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你看,上面这女孩就有点悬,稍微有点坡度,就必须撅起屁股,似乎非常的吃力,可大罗山户外群在梅花、陈鹏飞等人的带领下,是一个非常专业、具有凝聚力的优秀团队,一应措施面面俱到,当有队友行走困难的时候,则会有人自动去帮扶前行,绝不让一个队友掉队、出险。

转过了一个山头,发现右侧悬崖绝壁间悬挂着一大块石头,大家七嘴八舌,纷纷猜测,我仰头一看,顿觉这石头极似一具头戴古代战甲的头颅,莫非这具头颅就是前面山间将军的头颅?!头可断,血可流,即使身首异处,但将军的威严依然挺立在这一方大地之中,成为石龙山的守护神,不禁让我等肃然起敬!

“白日至昏暮,山行未出山。问途无数里,犹在万松间。”将近两个小时,我们不知走了多少路,但还是没能走出大山,也没找到石龙雨的景观,心中不断地在嘀咕“石龙的头”到底在哪?于是我们在一处山脊平台上歇息补充能量。罗山好汉祭出无人机,我则站直身躯,四处瞭望。只见平台东西峡谷对岸,同时出现两座相似的流纹岩山峰,那龟裂状的石峰,就像两只巨龙的爪子深深地扎在这一片神奇的大山之中。龙爪紧握山川,汲取大地之力。

吃罢午餐,从山脊上下行不久,一处崖壁阻挡着我们前进的步伐,梅队长拿出随身的扁带,双脚就像龙爪扎在崖壁上,辅助队友们慢慢下滑。

东边峡谷里还有一处象鼻岩…。

待到达安全处,忽然发现身后的石峰上一石如天外飞猴稳稳地蹲在石峰之巅,露出俏皮、滑稽的尊容,我不知道这泼猴是在看我们笑话,还是在痴迷地遥望前方的龙爪,抑或是寻觅撒落山间的宝藏…。
也有人说这是一只蛤蟆或刺猬或海龟等等。确实,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是移步换景,只有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显得多姿多彩。

明知山有龙,我便乘风去。队友们克服了“饭软”,从马蹄型石处转向西北峡谷,奋蹄兼程,翻过了一山又一山,终于于中午12:30许到达硖岭坑(麒麟山景区)正觉寺山道口。站在山道口的脊背上,所谓“石龙雨”景观的龙头隐隐约约已经显现,此时大部分队友已然疲倦,却止步不再前行。而知道我秉性的国华、培正兄弟便陪我继续快速前行,转过了一座山峦,约10余分钟,我们到达目的地。
逍遥天地、万物齐一、自适其适。踏上光秃秃的约200米长的石山峦,只见石峦上密密麻麻的布满星状凹凸片点,极似传说中的龙鳞,一直延伸至龙头石深处,那星状凹凸片点在中午阳光的反射下泛出粼粼耀眼的光芒。石峦外沿的松树上则则挂满灯笼和经幡。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石峦尽头绝壁处两丛叠石犹如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鳞爪飞舞。有道是龙破茧而出,凤凰于飞翔中浴火重生,这是一条坚韧之道在命运旋律中崛起的传奇。
据郑氏《游安洲二石龙记》一篇,收入其所辑之《临水轩杂著》,所记甚详。一在县城东南十里。“有叠石二,崭然如角,爪牙毕具,每迅雷骤雨,鳞甲欲飞”,即县志八景中所称的霖雨之“石龙”。
另据清代郑凤梧曾记其状曰:“龙身一高岗岩石而成,长二里许,蜿蜒曲折,其曲折出皆肥满,和润可人,而岩多起屑,与龙鳞无异。至尽处,一落千丈,渐至平际。有二石角并起,相去三四丈许,曾叠而成,大数十围,高十余丈,至顶而尖……从后山正觉寺上,登龙背一览,则全身毕见;若从前入,仅见头角,只得半耳。”郑氏文中所谓的“若从前入”,指的是从硖岭坑东面的山麓小径拾级而上,其径俗称“十八盘”,相传从麓至巅共计有十八个转弯。十八盘上虽未能窥见石龙全貌,却是观赏石龙霖雨的佳处。春夏间雷雨大作之时,伫立十八盘山间,山风呼啸,暴雨倾盆,雨过之后,石龙因为通体多为岩质,积水外渗,远望银光闪烁,如龙鳞抖擞,加之有瀑布自龙头处飞泄而下,白如挂链,宛如长龙吐水,故有“石龙霖雨”之一景。

但走近一看,这两丛石头乃三叠石,初看似两只毛茸茸的哈士奇躲在松树下捉迷藏,活泼可爱;而拨开右边杂草,站在凸出的凌空悬崖壁上看,则是两位头戴绒帽的娇少女,一起跨越山川,观赏云卷云舒,相依相偎,共数繁星。我也曾试着准备攀至崖下再看个究竟,但因时间关系,又感觉下面乃万丈深渊,故暂且搁置。
经年的风霜雨雪,两只龙角石已然明显的风华,可预知的未来,龙头、龙角、龙身会与前人所见略异…。

因大部分队友都已下山,只有梅队长和本群金牌断后、静谧夜空流星仍在正觉寺山道口等着我仨,我们很是过意不去,就匆匆而回,故也再没登硖岭坑东面的山麓“十八盘”,而是留点遗憾从正觉寺返程,约一个多小时至管山村…。




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
联系电话:小王18958781758(同微信)
民宿预订、合作:15167801758(同微信)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
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 



温州古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