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韵廉语】第二百九十九期
文摘
2025-01-20 22:34
山西
【廉语】
科研教育 双馨楷模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1936年,竺可桢临危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彼时,浙江大学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成为当务之急。在学校的住房分配问题上,竺可桢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廉洁风范。 学校为他精心安排了宽敞舒适的校长官邸,那是一栋环境优美、空间充裕的建筑。然而,竺可桢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安排。他亲自前往学校的教职工宿舍区,选择了一间狭小陈旧的房子居住。当身边的人对此表示不解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学校的资源有限,应该优先考虑那些为教学和科研辛勤付出的教师们,以及生活条件艰苦的学生们。他们更需要好的居住环境来安心工作和学习,我作为校长,不能在这方面搞特殊化。” 在物资极度短缺的西迁途中,学校时常面临各种物资的供应难题。有一次,学校急需一批化学试剂用于教学和科研,但由于交通受阻,正常渠道的采购无法及时完成。这时,又有一位供应商找到学校,表示只要肯出高价,并且私下给相关负责人一笔“好处费”,就能立刻提供所需的试剂。 面对这种诱惑,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向竺可桢请示。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坚定地表示:“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原则,这种高价且带有贿赂性质的交易,我们绝对不能接受。我们要想办法通过正规途径解决问题,哪怕多费些周折,也不能让廉洁的校风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害。” 在竺可桢的坚持下,学校通过多方联系,与其他科研机构协调借用,最终解决了化学试剂的燃眉之急。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十多年间,他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在他的影响下,浙江大学形成了一股清正廉洁的优良校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学院党员干部,要学习竺可桢的廉洁精神,要在精神层面深度耕耘。以敬畏之心,将廉洁精神融入党性修养,时刻自省是否真正做到公而忘私,如竺可桢拒绝特殊待遇,一心只为师生谋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价值观,视手中权力为服务师生的工具,而非谋取私利的手段。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秉持“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态度,守护学院的纯净学术环境。不断汲取竺可桢廉洁精神的养分,化作内在精神支柱,以清正廉洁的姿态引领学院积极向上的风气。
出品:宣传统战部
制作: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学生记者团
来源:纪检监察机构
排版:姬圣鋆
初审:姬圣鋆
复审:王丽娜
终审:彭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