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患者、医生和医学生心中
都有自己的答案。
11月26日晚,
同济医院新书《群医闪耀》
发布仪式现场,
四位医学大咖
与200余名青年医生、医学生
围绕“遇见好医生”这一主题
进行了深入探讨,
共话新时代医者的使命与责任。
左一起:国内超声医学先驱者之一、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教授张青萍,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分会会长、同济医院肿瘤科教授于世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张存泰。
在访谈现场,主持人展示了一张做了很多标记的“中国地图”。这些标记代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教授,为了普及由他首创的“陈氏胰肠吻合技术”所走过的省份。
2021年5月,陈孝平(右一)赴藏义务普及胰腺癌手术。(医院供图)
“突破的前提,是基础一定要非常扎实。”在谈到理念突破、技术突破的自信心来源时,陈孝平院士谈到,他在研究生期间就把肝胆胰领域的既往文献都看过一遍,并随时关注最新国际研究。技术走到了哪一步,还有哪些问题,在他的脑海里都有知识储备。
“创新、突破不是拍脑袋,它一定是临床发现了问题,或者临床存在需求,有改进和创新的空间。”陈院士表示,打好基本功,有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反馈到临床解决问题,是临床研究的规律。
“但是做科研很多时候要甘于寂寞,要甘于做冷板凳,在不被认可的那段时光,我们要如何做到自洽呢?”在现场交流中,一位医学生提出的问题引来现场专家、青年医生们的会心一笑。陈院士以“三不计较”作了回答:“做一名好医生要不计较时间,不计较金钱,不计较一时得失。做科研也一样的。要做好只有5%成功率的心理准备,如果是冲着95%去做科研,那就不要做了。”
我国超声医学先驱者之一、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教授张青萍也来到了现场与青年医生和医学生们交流。今年已90高龄的他,手上戴的一块电子手表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张教授好潮!”
“当一名好医生要保持‘好奇心’。”张青萍教授告诉现场学生,他对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很熟悉,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他一直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学习影像学的最新前沿研究。超声影像科的医生们有时还会拿着最新的研究来请教学习。
张青萍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1959年参加工作的他,最初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外科医生。没想到,当住院医师刚一年,就被组织选送去学超声影像诊断学。那时,中国的医学超声刚刚起步,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医学技术天地,很快就成了一个“超声迷”,每个星期天差不多都“泡”在超声医学的研究中。
1960年11月,张青萍教授回到同济,创立了超声诊断室。从一台机器3个人,从A超到B超,再到现在的彩超,张青萍一生都在这个领域全力以赴,最终成长为学科先驱。回顾一生,他用“有为有位”四个字对“好医生”做了注解:“首先要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才能在患者心里有位置。”
肿瘤科是折射世间人情冷暖最多的地方之一。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分会会长、同济医院肿瘤科于世英教授在谈到医患关系时说道,在疾病面前,病人和医生就如同掌舵者与摇橹人,共同驾驭着生命之舟。
于世英教授分享了《群医闪耀》一书中的一个故事。1955年,同济医院决定成立肿瘤科。妇产科教授张鍊与外科、放射科的其他八名医师一同,肩负起了从零开始创建肿瘤科的重任。同时,他洞悉到放疗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积极倡导同济医院引进当时极为稀有的放射性元素镭,并开始将镭疗应用于宫颈癌治疗。
镭疗时期保存镭管的铅盒。
但是,镭有放射危害,由于当时缺乏国际通用指南,医生们几乎是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赤膊上阵为病人进行镭针治疗。“张鍊教授更是身先士卒。曾经有一次体检,他发现自己的白细胞降低至1000/uL以下了。但他始终守在镭疗的第一线,没有退缩过。”于世英教授回忆。
正是这种奉献精神,从1958年开始,同济在中南地区率先使用镭放射治疗宫颈癌,镭放疗技术使用至1989年,治疗患者近5万人次。于世英教授说,一项新的技术,不仅需要医生有奉献精神,也需要患者愿意配合。“只有双方携手合作,才能确保生命之舟不偏离航向。这种合作,是医患之间双向奔赴的深情厚谊。”
《群医闪耀——同济医院迁汉人物志》,记述了同济医院迁汉前后,46位大师名医及呼吸内科、妇产科两个团队,“一心赴救”从医诊疗的故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张存泰教授现场分享了他的导师、同济心内科教授陆再英审核教材的故事。
“陆教授是《内科学》第六版、第七版的主编,非常关心教材的更新。”张存泰教授回忆,作为第八版《内科学》主审,陆教授把内容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审校稿中遍布各色标注,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同济心内科教授陆再英审核教材做满标记。
他告诫青年医生和医学生们,医生学习新技术,是不断看和练的过程,需要踏踏实实地夯实临床基本功,不能忽视对患者总体的综合治疗。“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诊治的根本。诊断不仅是了解病情,还是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想法、建立信任的过程。”
张存泰教授认为,当医生目的要纯。“好医生”要坚守治病救人的出发点,不负患者性命相托,一心放在为患者治病上。如果想赚大钱,不要选择从医。
针对医学生提出的“医生是做科研重要还是临床重要”的困惑,他认为科研和临床不可割裂。“医生的科研可以立足于临床数据,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刻,科研成果来自于临床,也最终将服务于临床,救治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