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会现场发布的武汉最新“硬核”科技成果展示。
2024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
武汉位列全球第十三
《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科研城市报告
武汉首次跻身全球前九
在汉单位获得19项国家科技奖
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二
每万家企业中高企数量达171家
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向9000亿元目标迈进
“独树一帜”领先地位持续巩固
“我们交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优异答卷。”在11月28日举行的“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董丹红现场向全市人民报告。
以“揭榜挂帅”组织重大科技攻关
国产航母等“国之重器”凝聚武汉力量
柯敏。
“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198.43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五,是2021年的1.95倍。”董丹红介绍,武汉聚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不敢转”“不愿转”“不便转”等问题,武汉制定成果转化“二十条”,全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开展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实施技术交易“四方有奖”等政策措施,开创全国先河。
“湖北工业大学改革后3年技术交易总额达到9.1亿元,超过改革前6年总和。”柯敏介绍,为支持在汉高校院所释放转化潜能,市科创局积极推动江汉大学等18家市属单位开展赋权改革试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给政策、给资金,为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提供更多保障”。
目前,各高校均建立了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提升科研团队收益分配比例。报告会上,柯敏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介绍,该校规定以转让或许可方式将获得收益的97%奖励给科研团队,以作价投资方式将形成股权的85%奖励给科研团队。
此外,各高校均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在汉高校院所设立的成果转化专项经费已超过1亿元。
“科学家们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努力在成果转化这场‘接力赛’中当好‘助跑员’‘加速器’。”王慧中介绍,在武创院的平台上,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和专业的投资机构,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平台,织就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转化应用体系。
除了搭平台,武创院还勇于“闯新路”,通过探索“产业孵化+平台赋能”模式,采取“拨转股+风险投资”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呵护早期科创项目“走稳”转化第一步,推动科创成果实现从财政支持到市场认可再到资本接力的闭环。
“今年8月,我们通过‘拨转股’方式孵化的‘千载玻璃多维存储’项目摘得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王慧中说,从武汉、湖北,到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再到海外……越来越多的科创项目从海内外汇聚而来,在武创院的平台上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董丹红主旨报告中提到,市科创局全力推动武创院高质量发展,鼓励武创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推出专门的支持政策,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获批光电子产业领域全国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创新单元总数累计达到81家。
此外,武汉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目前已聚集研发团队1700余人、开展技术项目85项、申请专利1200多件。
杨道虹。
92家高等院校、291家高能级平台,是武汉科技创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柯敏介绍,为发挥好这一创新优势,市科创局积极推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在空间保障、科技金融、招才引智、招商引企、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初步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校地共建、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环大学创新创业街区(小镇)成为科创人才富集地、校友创业起步地、科技企业集聚地、科创投资活跃地。
目前,在武汉环大学创新创业街区(小镇)中,在职老师参与创办的企业达1000余家,企业市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密度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9倍、17倍、21倍。
在汉高校今年输出到本地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2%,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今年有望突破2000项。
“把大学融入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的大学,让城市赋能大学发展、成为大学的主场,是我们努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柯敏说。
朱双全。
朱双全深耕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领域,鼎龙先后开发出CMP抛光材料,打破了国外巨头企业的全球独家垄断,国产化替代率近80%。不仅如此,鼎龙还打破日、韩企业垄断,超越日本竞争对手,在全球率先成功开发出OLED显示用无氟PSPI光刻胶全新产品。
“我们是全球唯一能同时提供4种CMP材料的系统供应商,是中国唯一掌握CMP抛光垫全制程技术企业,是国内唯一实现PSPI光刻胶量产并规模销售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成功开发出晶圆光刻胶、封装光刻胶和显示光刻胶三大类光刻胶的公司。”朱双全说。
“达梦创业四十余年,经历无数艰难险阻,闯关无数,为什么能成为幸存者?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持续不断地创新。”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裕才在报告会现场讲述了达梦成功的密码。
冯裕才。
中科院院士刘胜:
“武汉现有科研平台和优势产业为未来产业布局打下坚实基础,在未来产业多个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刘胜教授在现场作报告时表示。
刘胜团队研发的“天问”人形机器人动作协调、灵活。“拆开人形机器人的外壳,里面是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有大小脑的芯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加上外壳就是一个机电系统。”刘胜表示,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要勇于打破学科边界,打通产业全链条,夯实基础、协同合作才能提升整体水平。
在“天问”的攻关过程中,武汉大学利用跨学科优势,联合各单位解决研发难题。在视觉、触觉与导航算法方面,该校计算机学院、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在大模型方面,团队与计算机学院、科大讯飞合作;驱动“天问”生“眼”长“脑”的芯片,来自武汉芯片企业“黑芝麻”。
“在芯片领域,武汉营业额过亿元的公司多达十几家,覆盖‘光芯屏端网’各个领域。”刘胜说,“武汉现有科研平台和优势产业为未来产业布局打下坚实基础,在未来产业高端存储、未来显示、先进封装、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软件等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将会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出品:长江网
统筹:陈志远 李建华
采写:记者李建华 陈浩然 熊美琪 通讯员田聪 张婷 熊莹
视频编导:苫皓然 陈浩然
摄影:记者彭年
制图:李靖
编辑:李智恒 曹欣怡
责编:熊展平
审核:陈志远
校对: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