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前召开的2025年天津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免陪照护服务,全市50%以上三级公立医院提供免陪照护服务;年内实现远郊五区每个区建设1至2个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在环城四区及远郊五区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打造1个金牌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家医签约服务;全面推行“线上血费减免”工作,让信息多跑路、献血者一次都不跑,足不出户便可跨省享受血费减免服务;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统筹推进“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依托市儿童危重症救治培训基地、市儿科专科联盟等平台,加强儿童诊疗能力建设,实现全市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提供儿科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到95%。同时,强化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区属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开通全市统一的12356心理援助热线,举办超过300场次市、区两级专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居民心理健康素养。
在卫生资源调整方面,今年我市将协同推进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目(静海院区)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项目(二期);统筹推进1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市环湖医院原址改扩建、市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心等3个项目竣工,加快建设市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新址扩建、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改扩建三期等5个在建项目,推进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市安定医院亚健康中心等7个储备项目前期工作。
我市将持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家医签约按人头总额付费改革;落实双向转诊机制,完善首诊负责制,明确转诊服务规则;组织制定发布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清单和医疗机构清单。今年,全市各紧密型医联体将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将超过200项。
我市将全方位增强患者就医体验,持续优化医院门诊、出住院工作流程和服务内涵;院内统一咨询电话,推广一站式服务;开展多学科诊疗(MDT)和专病中心建设。今年年内,我市将取消门诊预交金,试点探索推行门诊“先诊疗后付费”,提高就诊效率;实现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等新型门诊,提供更加丰富的门诊诊疗服务;各区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血液透析服务。
我市将打造立体急诊急救体系,以医院急诊为中心,充分发挥院前医疗急救优势,在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中毒检测救治六大中心建设基础上,纵向深入至基层专病救治单元,横向关联复苏、腹痛、老年髋部骨折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延伸扩面,打造高质量、广覆盖的新型立体化急诊急救诊疗体系。年内实现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新增200个胸痛救治点,新建100个卒中救治单元、100个创伤救治单元。
今年,我市还将完善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实现75%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含中医医院)设有老年医学科,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服务全覆盖,老年人看病就医更方便。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将老年医学服务理念、医疗资源有效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和护理服务;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服务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