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回响㉜|一盏马灯,照亮送信路

时事   2024-11-27 09:40   江西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盏老旧的马灯和一个不起眼的医用治疗盘,是79岁老人钟玉明珍藏的“老宝贝”。钟玉明是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人,在这片静谧的大山里,这两个老物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发生在大山里的那段红军往事再次焕发光彩。


在山里的老屋前,钟玉明轻轻抚摸着这两个“老宝贝”。微风吹过,屋前山上的树林沙沙作响,好像也在倾听这位老人讲述“老宝贝”背后的红色故事。


▲钟玉明展示马灯和医用治疗盘。摄影丨龙楚良


中央红军长征以后,1934年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红军留守部队坚守在于都及邻近地区,当时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就设在井塘村新屋组的一处民宅内。其间,中共中央分局广泛发动群众展开游击战争,极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


那时,各区苏维埃政府接到红军伤病员就分送各乡,各乡苏维埃政府再把伤病员分给村代表接收,由村代表负责落实到户。伤病员落实到户后,医院会派医护人员到各户给伤病员送药。


钟玉明介绍,父亲钟仁汉当时只有17岁,住在饭勺山附近。“我爷爷生了四个儿子,有两个去当红军了,一个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我父亲最小,就留在家里。”


“家里有厅堂的,才能收伤病员,因为伤病员要有地方住。我家收了2个伤病员。可惜有一个伤得太重了,最后死掉了。”伤病员睡的床由老乡们拆下门板铺成,每天都有医护人员来到村民家中,或给伤病员打针,或给伤病员送药,或给伤病员护理伤口。“红军离开的时候,因为医用治疗盘不方便携带,就留在我们家了。”


“我们这里属于山区,人口比较少,住得也比较分散,家里收治了红军伤病员,也不会往外去说。”钟玉明说,那时井塘村家家户户都种了田,伤病员住在村里,不愁没大米吃。冬天的时候,就吃红薯干、毛芋头。钟家那时还养了猪,以前的猪肉不好存放,就会做成腊猪肉。“伤病员住在我们家,吃了整整一只猪呢!”



井塘村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他们深深知道,红军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国民党来了就很烦,来了就是抓壮丁、征税,抓不到壮丁就罚好多大洋。”


由于年轻灵活会爬山路,又是本地人,钟仁汉被选中为村里的红军送信。钟玉明说:“那时候给红军送信很危险,搞不好脑袋就要搬家。毕竟是打仗,随时都有伤亡。我父亲年纪小,刚开始怕得要死。”


不管是白天晚上,还是刮风下雨,钟仁汉都穿着草鞋带上红薯干去送信。草鞋踏过的地方是泥泞的山路,身穿的粗布衣裳在风雨中显得单薄,手中的信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使命,一路上,钟仁汉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信件必须及时送到。


“部队什么时候叫你去送信,就立刻要出发,早上要走,半夜也要走。什么时候送,几点钟到,都是有要求的。到了接头的地方,如果有人来接,就直接把信给对方;如果没有人来,就要一直等,等到接头的人来。送完信就要赶回来,那边如果有信需要带回来,就拿了再带回来。”钟玉明介绍道。


钟仁汉专门送西江到白鹅的路线。“那个时候送信可没有什么补助款。有时候,刚好赶上红军部队在煮饭,部队首长就会招呼我父亲,‘小伙子,来!吃一块锅巴再走’,吃完锅巴了,就立马上路。”一块块黄灿灿、热乎乎的锅巴,不仅填饱了钟仁汉的肚子,更温暖了他漫长而寂寞的送信之路。


送信路程大概7公里,钟仁汉要走2个小时,免不了翻山越岭。“以前山里人很能吃苦,走习惯了山路。”夜晚的山林充满了神秘与危险,偶尔有凄厉的嚎叫划破宁静的夜空,那是老虎、豺狼在搜寻猎物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即使是在山里长大的孩子,若不是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谁也不敢常常在夜晚爬山过岭。


为了方便在晚上送信,钟仁汉自掏腰包买了一盏马灯。“以前茶籽油很便宜,6毛钱一斤。当时父亲卖了10斤茶籽油,买了一盏马灯。我父亲没文化,不懂怎么使用马灯,就先倒了茶籽油进去点火,点不着啊。后来,他听说要用煤油,就专门到西江去买了煤油。马灯点着火以后,晚上送信时就可以用上。”


钟玉明常常想象,当父亲完成任务后,提着马灯踏上归途时,微弱的灯光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那是属于父亲的英雄背影……


“留守红军撤离井塘村以后,国民党部队就来了。我们住在山区,白军很少。但是,也遇到过几次。‘砰砰砰’打起枪来,我父亲赶紧躲起来了。他给红军送过信,如果不躲起来,那就完蛋了。他也被抓到过一次咧!还好,当时乡里的保长是家里的亲戚,就把我父亲保了出来。”钟玉明说。


后来,钟仁汉一直保留着马灯和医用治疗盘。直至1997年钟仁汉去世,这两件充满红色记忆的老物件便传到了钟玉明的手中,被他收藏在老屋里。一旦有人问起,钟玉明就会拿出马灯和医用治疗盘,讲起当年父亲为红军送信的故事。


“我的父亲脚力很好,我都走不过他。”很多年以后,钟玉明还清楚地记得,在父亲去世的前几年,他和父亲一同赶路,“我穿着解放鞋,他穿着一双拖鞋,我都走不过他。我说:‘哎哟,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会走啊?’他讲:‘我是练出来的哦!给红军送信练出来的。’”话语里,满满是骄傲。


大山无言,以它独有的方式记录下峥嵘岁月里鲜活的送信故事,每一块石头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大山有情,它见证着革命时期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他们的双脚、用他们的信念,支撑起了红军的通信线。这份深情,如同山间的清泉,永远流淌。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文字: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朱叶
视频:龙楚良
编辑:胡宇浓
复审:邵平 张文娟 陈双双
审签:胡萍

江西日报
方向凝聚力量。中共江西省委机关报: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有信有爱的互动平台。在这里,读懂江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