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CCTV4” 关注我们!
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深潜三十年 为国铸重器
1987年,《文汇月刊》刊发了一篇报告文学作品《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章讲述了一位1949年自交通大学毕业的广东客家后裔为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隐姓埋名30余年的感人故事。
一位母亲看到文章后,泪流满面。尽管文章只提及这位学生姓黄,没有写出全名,也没有照片,但老人确信文章里的人就是她的儿子——那个离家30年未归、问做什么工作从来不回答、甚至连父亲和二哥去世都未回来的儿子,帮国家研制了第一代核潜艇,是国家的大功臣。
他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参加这项工作
就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因核潜艇在现代战争中战略地位重要,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对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
为了能够强有力应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接到秘密调令,来到北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年到1988年,黄旭华一直隐姓埋名,30年未能回家,与父母的联系也只通过信箱。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父亲去世时,他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他说自己“属于祖国,无怨无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
一穷二白起步
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远超出常规潜艇。当时,由于资料缺乏,核潜艇就如同一个抓不到的梦,黄旭华等科研人员更是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
为加快研制进度,第一艘核潜艇采用的是边研究、边设计、边生产的特殊方式。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鲜花、掌声、欢呼声中被徐徐推下大海,所有人都热血沸腾。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舷号为401,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
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尽管试验前整整做了三个月的建造复查,黄旭华和所有参试人员依然要面对巨大压力。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但他却坚持参加。他表示:“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事实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
捐出个人所得奖金
用于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核潜艇发展正在大步向前。黄旭华曾说:“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他几乎全部捐献了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约2000万元,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
△黄旭华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一起
黄旭华说:“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黄旭华有为而无名的30年
广东揭阳新寮村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乡。少年时,“崇德堂”后巷“潜光隐德”四个字刻印在他的心间,成为他一生的写照。“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用一生书写了关于无私奉献和爱国情怀的动人篇章。
来源:CCTV4《国家记忆》、CCTV4《记住乡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痛悼!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