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大火浓烟
如何逃生自救
——消防 ——
在火灾中,浓烟往往是致人死亡的最大威胁,据统计,火场中80%的遇难者系吸入有毒烟气致死。火灾现场的烟雾不仅会遮挡视线,其中还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
火灾烟气的危害
火灾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此外,火灾发生后,火场中燃烧产生的浓烟温度可高达700℃。在灼伤皮肤的同时,吸入体内的高温烟气会灼伤鼻腔、咽喉等器官并引发窒息,从而导致死亡。
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措施
遇到火灾,逃生避险没有规定定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优判断。发生火灾后,应保持沉着冷静,兼顾衡量选择逃生与避险两种措施,避免因盲目慌乱逃生,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一)家中起火
如果火势处于初起阶段,可用灭火器、水等扑救;如遇电器设备起火,应先断开电源再灭火。如果火势较大、难以扑救,应果断撤离并带上房门,防止烟气向外扩散蔓延,切勿因贪恋财物,错过最佳逃生时机。
(二)其他住户或楼内公共区域起火
可通过楼宇内广播、居民住户微信群或开窗判断起火点位置,逃生疏散牢记“远离浓烟”避险原则,根据火灾形势科学判断,选择适合的避险措施。
01<<<<
如果开门发现外面充满烟气,应果断退回家中,关门等待救援,并用湿布封堵缝隙,防止烟雾进入。
02<<<<
如果外面没有烟气,此时应根据建筑结构布局、起火位置综合判断。
(1)从建筑结构布局来看,居民住宅通常划分为单元式、塔式、通廊式。其中,单元式住宅较为常见,在确保安全出口畅通的前提下,可以就近选择天台或消防连廊转移到另外一个单元。
对塔式住宅来说,两部疏散楼梯位于中间,呈剪刀式居多,楼梯之间用防火实墙分隔开,当其中一部楼梯无法逃生时,可以选择另一部楼梯逃生。
对通廊式住宅,通常疏散楼梯位于两侧,可以选择水平方向远离起火位置的疏散楼梯撤离。
(2)从起火位置来看,如果起火点位于本楼层以上,逃生相对更加安全。
撤离时选择“向上”还是“向下”的原则:如果起火点位于楼层上方且逃生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向下撤离的方式。如果起火点位于楼层下方,对住在高层的居民来说,向下疏散的距离较长,遇到浓烟的概率会随之增加。此时,如果天台或消防连廊位于楼上且距离较近时,在逃生环境允许、疏散通道畅通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向上撤离的方式。
疏散逃生时,切忌乘坐电梯。电梯在发生火灾时可能断电停运,甚至成为烟雾和火势蔓延的通道,导致人员被困其中。火场上的烟气温度高、毒性大,尽量弯腰低姿或匍富前进。有条件的,可以佩戴自救呼吸器(分为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和化学氧消防自救呼吸器)。
需要提醒的是,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生是100多年前针对木质材料房屋起火逃生提出的方法,那个时候的材料起火后,有毒烟气很少,而现在装修材料多为高分子建材,燃烧时会产生含有剧毒化学物质的烟气,湿毛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温、阻挡较大的烟尘颗粒、过滤部分可溶性毒气(二氧化硫、氧化氢、氯化氢),但不能挡住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不能完全帮助大家穿过浓烟区域。据试验数据,使用折叠8层的湿毛巾过滤2分钟,只过滤了3%的一氧化碳。在没有自救呼吸器的情况下,湿毛巾有胜于无,可以将湿毛巾(不应过湿,过湿影响呼吸)对折3次以上,捂住口鼻保护自己。
常见灭火逃生器材
灭火器材
1.灭火器
宜选用手提式ABC类干粉灭火器,配置在便于取用的地方,用于扑救家庭初起火灾。
2.灭火毯
由玻璃纤维等材料经过特殊处理编织而成的织物,能起到隔离热源及火焰的作用,可用于扑救一平方米以下的固体火灾、流淌食油火灾和家电火灾,还能用于披在身上逃生。
逃生避难器材
《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 第1部分:配备指南》( GB21976.1-2008)明确了不同场所配备逃生避难器材的类型、数量、安装以及检查等内容。
逃生滑道、固定式逃生梯应配备在不高于60m的楼层内;逃生缓降器应配备在不高于30m的楼层内;悬挂式逃生梯、应急逃生器应配备在不高于15m的楼层内;逃生绳应配备在不高于6m的楼层内。
地上建筑可配备过滤式自救呼吸器或化学氧自救呼吸器,高于30m的楼层内应配备防护时间不少于20 min的自救呼吸器。地下建筑应配备化学氧自救呼吸器。
1.救生缓降器、逃生梯、逃生绳
供人员随绳索靠自重从高处缓慢下降的紧急逃生装置,可往复使用。住宅楼一旦发生火灾,当楼道烟气弥漫时,阳台或窗台就成为唯一的逃生出路,使用逃生缓降器、逃生梯、逃生绳可以快速逃离火场。
2.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
通过过滤装置吸附、吸收、催化及直接过滤等作用去除一氧化碳、烟,供人员在发生火灾时逃生用的呼吸器。过滤式呼吸器可以过滤一氧化碳气体,无法有效过滤氰化氢、氯化氢以及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在氧气浓度不低于17%时可用。产品有效期一般为3年。
3.化学氧消防自救呼吸器
使人的呼吸器官同大气环境隔绝,利用化学生氧剂产生的氧,供人在发生火灾时缺氧情况下逃生用的呼吸器。使用限制条件较少,可以在浓烟环境中使用。产品有效期为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