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的幸福,是为民、利民、惠民的幸福。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里,在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奋斗故事里,在防灾减灾、避险搬迁的幸福家园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里。” 9月13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昭通市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印象 幸福乌蒙”专场,邀请昭通市委、市政府围绕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工作成效和亮点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共同感受“昭通印象”、体味“幸福乌蒙”。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创业就业持续深化、民生投入持续加强、保障体系持续健全、安全防线持续筑牢,实现了群众增收有支撑、勤劳致富有盼头、教育医疗有保障、朝夕美好有守望、防灾减灾有实招,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昭通各族群众。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市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扎实抓好群众收入、劳动力返乡“两项监测”,持续强化产业、就业“两项支撑”,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3年,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8%,增速列全省第1位。今年上半年,通过大力发展“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全市1.8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4.4万户脱贫群众户均增收1020元;常态化做好返乡劳动力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2%、达到8311元。 立足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60万人以上的实际,昭通市扎实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坚持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同步抓,出台了创业就业二十条政策措施,通过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转移输出再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措施,让广大劳动力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2023年以来,全市共发放银行创业扶持贷款55.22亿元、政府补贴性创业贷款12.06亿元,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昭通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476.8亿元、占比达83%。通过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去年以来共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引进14家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今年有26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着力建好1个省级中心医院、4大专科医院、11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12家医共体总医院,由昆明医科大学全面托管的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加快形成肿瘤、心血管、呼吸、神经、创伤“五大中心”,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解决好劳动力外出务工客观上造成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昭通市聚焦“一老一小”关爱保护,大力实施“惠老阳光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儿童福利体系,让“夕阳”更美、让“朝阳”更红。在老有所养上,全市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失能照护机构、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食堂”,23.08万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11.52万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3.2万留守老人实现生活保障、困难帮扶、健康服务、关心关爱“四个到位”。 聚焦幼有所育,全市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院4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个、儿童之家734个,1.05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保障,9.2万留守儿童实现管护有人、学业有教、困难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家“六有目标”。今年暑期,创新开展了留守儿童集中托管服务,共设立376个集中托管点,组织1400名志愿者,免费集中托管服务9516名儿童,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此外,昭通市坚持标本兼治织密织牢防汛减灾“安全网”,认真落实“1262”叫应机制,精准叫应到村组农户,延伸拓展叫应到学校医院、工矿企业、电站水库、道路交通等各领域,今年汛期以来,有效应对42轮强降雨、安全转移群众1.3万人,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镇雄县新桥村防汛典型经验被全省推广。为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隐患对群众的影响,全市分批分期实施避险搬迁,今年共实施避险搬迁6239户24613人,预计到年底前,搬迁群众就能搬入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来源|“微昭通”微信公众号(云南日报-云新闻 记者 沈迅)
编辑|任厚道
校对丨徐有定
编审|钱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