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利辛胡桥古桥:一座千年古桥的残缺背影

政务   2025-01-03 10:56   安徽  



在利辛县望疃镇,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石桥,古桥历经千年风雨,虽然残破不堪,却依然屹立,默默见证着千年来沧桑变化。


利辛



古桥残貌

初冬时节的望疃镇芦沟村胡桥庄,静谧祥和,灰黄的落叶装点着村庄的角角落落。根据村民的指引,记者穿行在村子西南一片低洼的树林里,走了百米远,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座砖石结构的古桥。南北向的古桥,五个桥墩大多呈梭状,也有两处是齐平的形状,从歪歪扭扭堆砌的砖块不难看出,桥后来经历了多次的维修。桥墩之上,是用长方条青石铺成的桥面,每孔之间,由七八根方条石排列而成,最宽处有三四米。条石现已残缺不全,高低不平地搭在桥墩之间,踩在上面,却依然很敦实,只是近乎解体的桥面上,已无法找到千年来人畜和车轮行走碾压的痕迹。

桥边的文保标识牌。

古桥并不是横跨在一条河沟上,而是突兀地架在一片平地上,这有些让人费解:它当年作为桥的功用是怎么样的?村中老人解释说,这是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桥下流淌的芡河改了道,变了走势,群众又常在附近取土,导致古芡河的形状早已不复存在。河抛弃了桥,桥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如今,只在桥西侧低洼处有一汪死水,深褐色的水面漂浮着落叶。
下到桥脚下,只见两米来高的桥墩上,不知名的植物顽强从砖缝里钻出,在初冬时节依然点缀着丝丝绿意。桥墩上部用青灰砖砌成,底部由圆柱状基石铺垫,深深地插入荒草和落叶堆积的干涸的河床上。相比石条桥面,桥墩平整的青砖和灰浆灌制的砖缝,更能给人带来历史的厚重感。

从宋代走来

关于桥是什么时候建的,村民们都说不清楚,桥头相关部门立的文保标识牌上,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说明。记者从一份利辛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上看到,该桥始建于宋代,明嘉靖时进行重修,清康熙、雍正年间又屡有修葺,现有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五月的《重修胡家桥碑记》。胡桥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早年间桥边有五块碑记,在特殊年代,有的被拉走烧石灰,有的被拉到其他地方修桥补路,如今已难觅踪迹了。
桥墩底部由圆形基石支撑。
据村民介绍,古桥之所以残破不堪,跟战争有关。据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止日军从阚疃向蒙城进发,中国军队将日军必经之路上的这座桥进行了毁坏,后来虽经简单修缮,却已经是模样大变,不复当年的风采。

见证日寇罪行

 利辛县委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晓玉表示,日军在当地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其中就有“蹂躏胡桥村”这一部分。当时的胡桥村位于阜蚌公路南侧,是个仅有100余人的小村庄。

古桥侧影。

据介绍,1940年2月2日傍晚,日军一个约700人的营从凤台方向过来,准备由此登上阜蚌公路。日寇进村后,将村里的鸡、鸭杀光吃光,将粮食抢去喂马,将村民的家具砸烂烤火。没有来得及躲藏的妇女被日寇糟蹋。次日凌晨,日寇将在蒙城三义抓来的4个民夫和国民党“十四游”医院的1个士兵,拉到村南的长沟里杀害了,临走时又放火烧了8间民房,抓去30多人为他们担东西,抢走20多头驴去驮弹药。50多岁的村民张玉芳被抓去给他们背子弹,因岁数大,脚步慢,被日寇用刺刀从喉咙刺穿而死。

桥上的石条残缺不全。

站在古桥之上,顺着桥面的延伸线往南看去,不远处就是界阜蚌高速公路的高架桥,现代化的快捷交通和千年古桥,在时空里交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利辛发布(lixinfabu)”是利辛县委、县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

除了提供“大新闻”,也推出“小清新”。

投稿合作分享建议

投稿邮箱:lixinfabu@163.com

                              了解利辛政务资讯


      

来源 | 亳州晚报
编辑 | 李腾飞
王娴雅
责编 | 于 浩

利辛发布
对外宣传的新阵地,传递信息的新平台,服务民生的新渠道,展示形象的新窗口,利辛发布,连通你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3412020003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