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纯正汉族人,人口超过1亿,说的正宗汉语,我们却听不懂

美体   2024-09-12 04:11   上海  

【前言】

大伙都知道,汉族人是最多的,在全国到处都有,是56个民族当中人数最多的。不过呢,因为满清进了关,再加上近代的“西化”影响,好多汉族的传统文化都只能在旧书里找着了,想追根溯源都难喽。

嘿,咱中国有这么一个少数民族,那可是保留了好多汉人的文化习俗,而且人家的汉人血统还特纯正。

他们的语言跟文言文以及古汉语挺接近的,连语言学专家都给它叫成“古汉语的活化石”呢。

不过多数人都弄不明白他们说的话。

那,他们是啥民族呢?

为啥人挺多,却没多少人晓得呢?

【客家族】

咱说的呢,就是现在好多人住在广东、福建、江西那些地方的客家。客家这民系挺特别的,它可不是那种按传统血缘来叫的民系称呼,而是从文化角度来讲的一个概念。

客家这个说法最初在秦征岭南、跟百越融合那时候就有了。秦朝很快垮了,奉秦始皇命令去征讨岭南的赵佗没办法,只好带着五十万秦军在岭南住下,和当地少数民族相互通婚,这是华夏文化头一回融进岭南地区。

后来啊,由于五胡乱华、北宋完蛋、南宋亡国、满清进关这些事儿,汉人又搞了四次大规模往南搬家。在当下两广那片的三江平原上,住在这儿的汉人慢慢变成了客家民系。

那时候把移民入籍的人都编进客籍,这些客籍人后来就成了客家人,他们在当地不断发展,弄了好多聚居的地方。到了清代,民族观念传进来后,客家人慢慢变成了一个新的民系(注: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并非一个新的民族)。

客家学说一兴起,他们倒是挺高兴地认可了自己客家人的身份,可还是觉着自己的老根在河洛那地儿,自己是正儿八经的汉人。

【汉族的由来】

汉族这个说法是民族主义兴起后,到清末民初才有的。在以前更久远的时候,咱常说更有那个时代特点的“秦人”“汉人”“唐人”。等到了宋明那会儿,“汉人”这个概念才完全变成华夏的称呼了。

大伙都知道,在能查到历史记载的两千多年中,汉族虽说历经了好多回民族大融合,可华夏族群自己认可自己的根源,一直都是周代出现的“诸夏”。

虽说夏商那时候,中华文明就出现了,炎黄子孙老早就以“中夏”自称了,可当时是按血缘族群的想法来的,不同族源搞出来的夏商周,还会把前朝当成“夷狄”呢。

武王伐纣完了后,周公为让大周王朝能长久安稳,搞了“制礼作乐”,还分封了八百诸侯。靠着礼乐制度,把周文化推广到了整个中原地区,中国最早的民族观念“夷夏之辨”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按照周礼与分封制的安排,周天子管自己叫夏,那些归顺天子、遵循礼乐的诸侯国就叫诸夏,在天子管的地儿外头的化外之人以及不符合义礼的诸侯国,那都被看成夷狄。

通常来讲,周朝说自己是夏,但这和夏朝没啥关联。《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里说,“咱中国啊,礼仪规模大,所以叫夏;服饰纹章漂亮,就称作华。”

先秦那时候,诸夏紧紧守着用华夏礼仪来分辨夷夏身份的这套规矩。像楚国,以前还说“我是蛮夷”呢,可后来楚国文明发展得越来越好,跟中原诸侯搞起了会盟,这就又回到诸夏文明圈里啦。

在秦代实现统一后,整个诸夏文化圈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民族——秦人,这可是汉族和客家共同的起源呢。

虽说客家这一概念曾因南越王国的产生而短暂现身,可没多久,汉武帝出兵征讨南越,把它归入到汉人的统治之下后,它就又融进了后续的“汉人”体系里啦。

前些日子,对客家族常见大姓做的 DNA 检测表明,有超过八成一的客家族跟

河南地区汉族的 DNA 是同源的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客家的事儿得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两晋那时候讲起,在一代代客家人的漫漫迁徙路上,客家文化慢慢产生、扎下根来、不断延续、向外传播。

晋惠帝昏庸得很,西晋那时候闹出来的八王之乱,把西晋王朝的统治给狠狠动摇了。这下可好,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瞅准机会钻空子,纷纷占块地就称王,互相打得不可开交,这就让中原掉进了五胡乱华的乱套局面里。

因为衣冠南渡,东晋王朝出现了,北方完全被胡人掌控,他们把农田废掉,用来放牛羊,还抓汉人当奴隶,受不了这种奴役的汉人就纷纷往南跑。

那过去的事都过了千年啦,朝廷纲纪崩坏,战乱不断,老百姓可遭了殃,到处流浪逃命。“人慌里慌张地到处跑,风呼呼地刮着往南去”,一家子带着孩子,跨过黄河、走过长江,长途跋涉往远处迁,这路啊,又远又长。

东晋王朝为了安顿中原移民,特地搞了侨州、郡、县,给了好多优待,这算是最早把客籍和传统汉人区分开的记录啦。这股移民潮起起落落,持续了 170 年,迁移的人超过了二百万呢。

后来呢,蒙古崛起了,元人来入侵,他们到处跑马占地,强行霸占老百姓的田地,还推行奴隶制。为了能有个安稳的地方,好多客家人就又接着往南走,到了粤东那一块儿。

那时候户籍分主籍和客籍,移民入籍的都被编进客籍,这些在外地的汉人就自己叫自己客籍人,就这样,客家民系在这次大迁徙里形成了。

从南宋末年起,客家人就开始往海外迁徙啦。他们一边往南方各省搬家,一边陆续从海路和陆路往海外走呢。

明清那时候,欧洲正搞大航海呢,船的技术好了,欧洲跟中国来往就多起来了。不少在海外的客家人,借着这股劲儿,在海外搬家的时候走得更远,都到欧美那些地方去了。

如今客家后代分布在五大洲的八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就像那话讲的,哪儿有海水哪儿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儿就有客家人。

虽说离家老远老远了,可客家人一直都没丢自己的“祖语”——客家话。

【古音古韵的客家话】

客家话那可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经过岁月的洗礼。好多它的词汇就是古汉语的词汇,不少语音是古代的语音,好些表达方式也是古人的表达方式。

听他说话,感觉这人像是从时光隧道直接蹦到咱跟前的古代人,又像是那“不知外界啥样、不管魏晋之事”的桃花源里的人。

语言学专家觉得,客家方言那可是从魏晋到唐宋时盛行的古代普通话,它是以洛阳方言作基础的“洛阳读书音”。这种语言从魏晋流传下来,历经南北朝的演变,到唐朝就固定下来了。

客家人对自家语言感情特别,这语言是他们历经千年,在精神层面跟故乡、祖先相连的文化暗号。所以才有“宁可卖祖宗的田,也不能忘了祖宗的话;宁可卖祖宗的地,也不能忘了祖宗的音”的说法。

【客家文化】

赣州那可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往南迁的头一站,是客家民系起源的地方,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之处之一。在这市里,客家人口占比超过 95%,大伙都称这儿是客家摇篮。

客家文化把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文化继承得特别明显,而且后来还自己独立发展起来了。

史学大师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的文化,经过好几千年的发展,在赵宋那个时候达到了巅峰”。赣州呢,正好是在宋代有了名字,到现在都用了快千年了,也见证了华夏文化和其他方面开始不一样的起点。

在宋代,赣州处在中原去岭南的关键位置上,靠着“长江、鄱阳湖、赣江、章江”的水利交通之便,那可真是“商人多如牛毛,货物像雨一样多”,特别繁荣,是宋代有名的城市之一。

这儿留存着宋代的城墙、佛塔等好些名胜古迹,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夸这儿是“宋城博物馆”呢!再者,这儿有规模特别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后辈寻根祭祖的好地方;另外,还有那好久没什么人问津的客家古村落——白鹭村。

在白鹭村,还有六百多幢被赞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的客家围屋呢,一进客家围屋,那感觉就像进了古老的汉人城堡似的。

客家人有两个主要特点,从社会方面说,是宗族共同体能聚居一处;从建筑方面讲,是有围堡式的大屋子。

宗族共同体聚居的源头是汉魏晋北朝中原的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以及坞堡宗族聚居模式,而这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又是对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和坞堡建筑的承袭。

中原地区的这俩居处制度,跟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求一结合,就整出了有客家特点的住宅跟居处办法。

汉魏那时候,天下乱得不行,原先的乡官体系早没影儿了,各地冒出好多坞堡。坞堡这玩意儿,是在特殊历史情况下,主要以家族当核心弄出来的一种庄园组织,既有军事方面的特点,又有挺强的政治性。

坞壁呢,既是军事组织和生产组织的融合,又有着地方社会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南北朝那乱哄哄的时代,坞壁发展得那叫一个猛。

对跑到外地,碰上土客矛盾的客家人来讲,这照样好使。

那作为宗族活动关键的就是客家的宗祠文化啦,他们把祖先当成保护神,通过敬祖祭的活动来夸赞祖宗,盼着祖先护佑,让子孙得福。因而,每到比较大的节日,全族老小就聚在一块儿怀念祖先,激励后人。

甭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只要是客家人活动的地儿,敬祖祭祀这事儿对他们来讲可重要啦,能让族人之间的血亲之情更紧密,还能把族人的凝聚力变得更强呢。

【结语】

客家人的历史那可是华夏文化的成长历程,客家文化一直延续,还不断有新发展,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彩和不停发展。


来自B612号星球
Because you spent time on your roses, that\x26#39;s what makes your roses so preciou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