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2753条推送
初入大学接触化学专业,复杂而深入的定义、公式和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化学基础薄弱的杨组露有些跟不上节奏,加之性格内向很少开口向老师请教,她逐渐变得不知所措。
“同学,你好。刚刚这道题我没有听懂,可以给我讲讲吗?”某次课下,杨组露怯懦地拍了拍前面同学的肩膀,鼓足勇气向总是积极回答问题的前排同学寻求帮助。
“我在确认自己理解透彻的情况下给她讲解,但似乎效果不太理想,于是陈国平和潘茁两人也来帮忙”,黄熙喆说到。
讨论过程中,四人越来越入迷,声音也越来越大。回过神来,才发现教室不知从什么时候安静了下来,周围同学的目光都投射在他们四人身上,杨组露的请教仿佛变成了“社死现场”。
也正是因为这次尴尬,四人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为后来的“聚合攀登”团队诞生埋下了伏笔。
制定学习计划、微信群打卡、交流学习进度……四个人就这样在前进路上结伴而行,自律互助,生成了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反应条件”。
大二上学期,在班导师的推荐下,四人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进入了不同实验室学习,他们各自准备起不同方向的大创项目,也因此有了四人之间的较量。虽有竞争,但在项目申报这并不顺利的过程中,四人更多的成为了彼此支撑的力量。
一天晚上,项目指导老师电话“来袭”,潘茁一边接电话,一边迅速打开电脑,兴致勃勃地为老师展示和讲解项目思路。但不成想,几经打磨的答辩PPT还是被否了,潘茁顿时信心全无,默默往四人的微信群里发了句:“都在不?PPT做完了吗?”
“在改PPT,睡不了,根本睡不了。”一条条回复缓解了潘茁的焦虑,他意识到此刻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于是再次打起精神开始了与PPT的“斗争”。
在彼此的鼓励与监督下,从讲稿的打磨到对时间的把控,再到走位的演练,来来回回的上台下台,只为呈现项目最完美的一面。
他们既是对方项目里不厌其烦的听众,也是犀利开麦的评委;是对方的对手,也是最忠实的伙伴。一起熬夜,一起迎接凌晨的民大,他们组建聚合攀登团队,最终以2篇SCI、1篇北大核心完美收官大创之旅,他们一起成为了更优质的“反应物”。
目前,聚合攀登团队中,杨组露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黄熙喆保研至中南大学、陈国平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潘茁保研至重庆大学,他们将继续深耕于化学领域,发光发热。坚守初心,不畏挫折,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他们正一步一个脚印,聚合攀登成就梦想。
往期精彩回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 | 李热琴 杨舒涵 林芳锦
文字 | 周音含
资料来源|化学与环境学院
责编 | 赵慧娜
审核 | 庄勤早 王茜婷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B站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