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市场上各类年货产品迎来销售旺季,作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位于巧家县马树镇的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投入生产“土豆米”,工厂内生产线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12月23日,走进该公司,只见各车间灯火通明、设备运转繁忙,一个个“土蛋蛋”经过多道工序后被传送至生产车间,经过一个多小时后就变成了“土豆米”,多名工人按照分工正争分夺秒进行贴标、装箱、封箱、存库、出货等工作。走进“土豆米”销售点,商家备足货源,满足市场供应,三三两两的顾客闻名而来采购。年底是市场需求的高峰期,也是对该企业生产能力和团队协作的重大考验。为了应对岁末年初市场需求,该公司提前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地奋战在生产一线,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产行动正在这里悄然展开。据了解,自“土豆米”生产线投产以来,“土豆米”产品越来越深受消费者喜爱,也成了大家喜欢选择的健康产品,公司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产品与服务,力争实现年初生产销售“开门红”。为拓展市场,该公司以马树镇农文旅项目和大数据产业为依托,已建立起“线上+线下”立体式智慧销售体系。“我们全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在云南巧家马树镇投产运行以来,经过一个多月的销售情况来看,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更偏爱,整件销售效果很好。”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昱霖表示,下一步,公司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将通过“832”消费扶贫平台,以及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视频号等进行线上销售,同时采取线下联系方式推进销售渠道,满足春节年货市场消费需求。(巧家融媒记者 张顺富 王先员 通讯员 黄开瑜)新华社昆明12月24日电 题:中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赋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不久,在地处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宣布:中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建成投产。
“土豆米”,是一种利用新型加工技术把新鲜土豆转化而成的米粒状淀粉制品。专家介绍,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望让产量巨大的土豆成为更多中国人的主食,助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这条生产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带领团队历时5年多研发的最新成果,聚焦植物多糖、蛋白复合体系的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研发,实现薯类杂粮主食化,以及加工技术的产业化。土豆的学名为“马铃薯”,别称“洋芋”,是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巧家县马树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邓勇介绍,淀粉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由连接在一起的长链糖分子组成。“土豆米”加工技术改变了土豆淀粉链的构型,让土豆口感更佳,兼具美味和营养。“‘土豆米’加工技术将新鲜土豆变成可长期低成本储存的新形态。”邓勇说,“土豆米”的加工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已经熟化,无需洗米浸泡,和普通大米一样可用电饭煲烹煮,所需的水量和时间均远少于煮白米饭所需。昭通是云南马铃薯主产区,也是世界生产优质马铃薯最适宜的区域之一,曾被世界马铃薯大会授予“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荣誉称号。“马铃薯产业是与昭通山区人民结合最紧密、增收效果最明显的产业。”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光华说,昭通全市近110万户、400万人种植马铃薯,占总人口的65%。统计显示,2024年,昭通市马铃薯完成种植面积237万亩,产量达350万吨,综合产值约100亿元。“土豆米”加工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释放马铃薯产业的潜力。此次“土豆米”生产线在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产。公司总经理李昱霖说:“经初步测算,用2.5吨土豆可以加工出1吨‘土豆米’。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生产‘土豆米’1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邓勇认为,“土豆米”有望推动山地马铃薯种植进一步发展,还将带动其他杂粮的种植与深加工,打通山地农业全产业链。另外,马铃薯在中国大部分区域都可种植,“土豆米”加工技术具有集成化、可复制的特点,可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让科技创新赋能地区产业发展。
目前,当地正在进行首批“土豆米”产品的区域销售测试。根据市场反馈,该产品颇受中老年人群体青睐。吴奇表示,新的食品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可以解决马铃薯无法长时间储存和口感不容易被部分消费者接受的问题,充分利用马铃薯不挑地方、亩产高的优点。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专家表示,云南的这条“土豆米”生产线,是中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探索,也是昭通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全新案例。邓勇说,“土豆米”加工技术突破了向耕地要粮食的传统思维,实现了向加工要粮食的转变,有望更好推动“粗粮变细粮、辅粮变主粮”。(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我宣布:全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巧家县马树镇土豆米加工投产。”11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室副主任、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金黎平郑重地宣布。据了解,土豆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团队研发的最新成果,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马铃薯产业向“新”而行,提“质”而上,标志着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有了全新突破。马铃薯,俗称土豆,是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中国是世界土豆主要生产国,土豆逐渐成为国民饭桌上的主粮作物之一。在市场上,种植的土豆除了被直接烹饪,还有部分被做成土豆全粉或淀粉。在国内主粮耕地十分有限的背景下,仍有大量的坡地和山地可以种植土豆却没有被利用起来,主要是因为薯类作物不易长时间储存、中国民众普遍认知土豆是下饭菜而不是主食。鉴于此,在吴奇心里总是装着一个新“思路”,一心为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算计着,尽管大费周折,还是坚如磐石,始终带领团队研发将新鲜土豆做成“土豆米”。
土豆做成米,怎么考虑成本,卖出大众能接受的价格。“技术路线必须考虑成本。”吴奇要求团队成员都要有“老板”意识,希望每个人都钻进“钱眼”里。“粮食安全不是食品安全,此安全非彼安全。”吴奇认为,粮食安全是端牢中国饭碗,端牢中国饭碗的传统思维建立在保障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增加战略储备这三大法宝之上。由此,食品加工将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彻底地解决“端牢中国饭碗”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以及全食物加工的理念和其相应的创新工艺。“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吴奇说,在研发制作“土豆米”的道路上,整个团队一直不忘初心,整整耗时5年半的时间才研发成功。11月18日,记者穿戴好干净的白大褂、网帽、鞋套以及口罩,再经过除尘消毒后,走进位于巧家县马树镇小米地村的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睹生产一线土豆米的生产过程。据了解,土豆米生产是吴奇院士实施的新型薯类杂粮主食化加工技术产业化研究项目,融合了大分子物理理论、食品大分子加工与高分子挤塑造粒技术,聚焦在植物多糖、蛋白复合体系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主食的好吃与否,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叫“粘弹性”,这恰恰是大分子的特点,土豆的再加工,是从物理层面改变大分子的特性,重塑薯类作物的淀粉链,并在保障口感的同时,兼具美味、营养、价格惠民三大特点。吴奇院士团队独创并量产了低成本,将新鲜土豆直接加工成好吃、有营养、可长期存储的“土豆米”技术,突破了向耕地和亩产要主粮的传统思维,从“零到壹”实现了向加工要粮食、将“杂粮变主粮,饲料变食料”,做到“好吃、有营养,还便宜”。
“这是中国从新鲜马铃薯变成干燥的大米的第一条生产线,之前没有这个技术,这是我们自己的技术、是我们团队的技术。所以精心研究五年半,只为一碗好米饭。把辅粮变主粮,把粗粮变细粮,把饲料变成食料。”吴奇院士兴奋不已地说。
随着土豆米生产线的投产运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强劲,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也必将越来越足。“目前,我们经过测算之后,用2.5吨土豆能加工1吨土豆米,通过产值来预算,产值翻了十多倍。我们首条土豆米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左右,土豆米将达到1000吨,将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巧家县洪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昱霖开心地算起了经济账。巧家,“薯”光初现,前景广阔。(巧家融媒记者 张顺富 王先员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国江 )
来源丨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微信 @巧家融媒(ID:qjrm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