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思想
2025年1月24日,《工人日报》第7版“2025春节特别报道”栏目刊发稿件《这一年,我们的幸福点滴与你分享》,吴长斌讲述“昭通市镇雄县大抓园区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省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故事。
“在外打工10年、创业10年,现在是时候回家了!”看着2024年5月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开工投产的新厂房,吴长斌感慨不已。除了他自己的车间,厂房旁还有几家五金配套企业也在进行设备调试,正在逐步补齐的产业链让吴长斌再次坚定了回到昭通创业的信心。
2001年,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刚满18岁的吴长斌揣着父亲给的300元路费,外出到浙江省永康市务工。在一家门业企业,他从普工开始做起,经历了钣金班长、销售经理等岗位。2015年,积累了一定技术和管理经验后,吴长斌开始创业,主要从事非标门生产销售,公司共有员工600人,其中吸纳镇雄籍务工者160人。
2023年8月,镇雄县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同时引进一批链条企业,加快形成百亿级五金高新产业集群,打造“西南五金之城”。
“一开始我们不敢回,以前的镇雄交通落后,连一个挂车都开不进去。”由于担心家乡基础条件不过关,心动的吴长斌却不敢行动。了解到镇雄已经通了高速、有了高铁,并锚定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后,吴长斌在2023年11月签下了入驻镇雄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的协议。同时,作为金华市昭通商会会长,吴长斌还带领商会单位“组团”返乡创业,助力镇雄县“西南五金之城”打造,其中6家已签订入驻协议。
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的趋势,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镇雄籍省外务工人员已成为行业领域的企业家、管理精英或高技能人才,积累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镇雄县大抓园区经济,构建了“1+3+N”返乡创业就业平台体系,着力打造承接纺织服装、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这些年,镇雄的交通、教育、医疗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本地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势头强劲。”在吴长斌看来,签订入驻协议的信心,不仅来自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以产兴城、以人兴业、以业留人的镇雄。(黄榆)
“2024年,是我们这个小家大变化的一年,也是我个人的转折点。”在4分钟的年度视频中,代辉用这样一句话开篇,也以此来给他的2024年做出总结。
出生于1987年的代辉,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高杨店镇四门代村。当地政府网站介绍,高杨店镇还被誉为“中国防水防潮之镇”。自2010年开始,掌握了防水手艺的代辉正式踏入工地,辗转江西、宁夏、内蒙古、安徽、浙江等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将工地上的日常用手机记录下来并上传网络,原生态的、充满“水泥灰味儿”的视频让他收获全网近30万粉丝。
202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代辉正在上海的工地上打拼,还没有在镇上买房,老婆孩子为了上学方便在县城租房住,逢年过节要回到村里老家,爸妈在村里干零工和农活。“一家人长期聚少离多,每到年底既盼着过年,又担心拿不到工钱。”代辉感慨道。
说起2024年的转折点,源于代辉的一个决定:回家创业。
凭借父亲早年间掌握的磨香油的手艺,代辉和父亲商议后决定在县城开一间香油坊,经营纯手工的芝麻香油。父子兵上阵,说干就干。选址、装修、买设备、试品,所有工序都是一家人互帮互助,亲力亲为。2024年3月30日,第一锅香油开始生产;2024年4月28日,试营业结束后正式开业;2024年6月15日,网店正式开业……这些关键的日期,代辉全都熟记于心。
回到老家创业这一年,也并非没有烦心事。尽管如此,能够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能够亲自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对如今的代辉而言都特别知足。
“因为孩子在县城读书,想攒攒钱,在县城买套房,再做个小生意。”3年前的心愿如今都已一一实现,代辉分享的视频内容也慢慢发生了变化。然而,仍有许多网友在视频下方留言,传递着来自普通奋斗者的时代共鸣。(刘小燕)
“从来没有去过莲花池,但却认识了大半个村子里的人。”在自媒体博主“荷塘星星”发布的视频下方,一条网友评论获得众多点赞。评论中提到的莲花池,是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二酉苗族乡的下辖村。“荷塘星星”本名向建新,通过他和村中多位年轻拍摄者的镜头,这个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村庄,成为大家口中的“云故乡”。
在重新扎根故乡之前,80后向建新和湖南农村的许多同辈年轻人一样,南下广东深圳寻找务工机会。在眼镜厂流水线工作3年后,他又在电子市场租下摊位,做起了手机销售的生意,随后开网店、开实体店,担任手机品牌的销售代理。
2021年4月,回村陪产二胎的向建新终于有机会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仔细看看家乡的变与不变:村里的人依旧充满热情、相互关爱,家乡的景色还是四季分明,一派欣欣向荣;同时,村里的道路、桥梁、灌溉设施、垃圾处理等基础条件,在村干部和乡贤的带领下有了很大的改善,从前去县城要1个多小时,现在开车只要不到半个小时。
在同村好友的鼓励下,向建新回到莲花池村,一边继承叔辈厨艺,干起了二代乡厨,一边将村里热乎的风土人情拍摄成长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目前已经收获数十万粉丝。
“记得在外打工的时候,工厂食堂的饭菜都不太合口味,经常让妈妈做咸菜和辣酱寄过去,收到货没几天就被分光了。”作为曾经的深漂一族,向建新深刻明白“家乡味”对外出务工者的意义。
经过两年的筹划,向建新创建的下饭菜品牌“湘间客”终于上线。与此同时,村里的辣椒、菜籽油等农产品就地转化为生产原料,产品打包、发货等岗位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带来更长远的利益。
“老一代的农民工外出建设城市,现在地区发展更加平衡,年轻一代也可以回来建设家乡。”在未来的计划中,向建新更希望能将工厂直接建在本地,推出更多产品线,农户能够按订单种植,从而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更多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获得发展机会”。(刘小燕)
隆冬时节,重庆奉节县永乐镇室外天气冰冷,但位于此地的哈妹儿肉兔养殖场内,300多只伊普吕种兔在20多摄氏度的空调房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惬意地在笼子里蹿跶,一番热闹的景象。
“这里安装了品字型欧式标准兔笼,配套有自动清粪、饮水等设备和自动化环境监测控制设备。”该养殖场负责人黄锐正忙着给圈舍清扫消毒。再过不久,这里的种兔又要产下小兔崽了。
今年44岁的黄锐是永乐镇幺店村的村民,在外务工20多年,从事家居行业。2023年,他选择返乡创业,促使他产生这个想法是来自家乡的一个消息:奉节县从国外引进了伊普吕(法国)祖代种兔,并出台三年发展1000万只肉兔全产业链计划,着手培育肉兔产业。
“这个消息让我既兴奋又忐忑!”黄锐回忆道,兴奋来自家乡大力发展肉兔产业的决心,忐忑则源于他对这个行业完全是陌生的。
随后,当地扶持肉兔养殖的优厚政策打消了黄锐的顾虑。“基建、种兔、兔笼都有补助,还有免费贷款和专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这些都给了我信心。”2023年10月,引进300只种兔;3个月后,种兔产下第一批兔崽;经过两个半月的养殖,72日龄的肉兔体重达2.6公斤左右……2024年6月,黄锐又引进了330只种兔。截至目前,已经出栏了四批兔子,出栏量8000余只,毛收入达30余万元。
“小兔子也能‘蹦’出大产业。”既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又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这让曾经在外漂泊多年的黄锐满是感慨。他介绍道,奉节县通过租赁经营、投资共建、自繁自养、企繁户养、代养带动、劳务带动等模式,使肉兔产业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主导产业,养殖模式在30多个乡镇得到复制推广。
来源:工人日报 漫画 赵春青 微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