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的所有破事,都是认知的缺陷;你经历的每一件好事,都是认知在向上生长。
作者:南汐玲玲子;主播:我和月牙儿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老鹰基金创始人刘小鹰,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2006年,UC浏览器刚刚兴起,他们找到诺基亚,合作了一个项目。
诺基亚很看好UC,估值一个亿,便也想拉着刘小鹰一起入股。
于是,诺基亚的邓总,就借着一次打高尔夫球的间隙,跟刘小鹰提了一下。
可他没太在意,因为当时的刘小鹰,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年年赚钱,就果断拒绝了这种新项目。
但他显然低估了UC的发展速度,到了卖给阿里的时候,价值已经高达45亿美金。
这是什么概念?
用刘小鹰的话说:“哪怕只投十万美金,也可能挣好几个亿。还能结识到UC创始人之一于小鹏,也有机会再投他后来做的小鹏汽车。
所以错过一个项目之后,会连带错过另一个项目。”
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惜?其实一点也不,还很合理。
为什么呢?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错过机会,是因为我们还配不上。
很扎心对不对?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错过的所有东西,失去的所有机会,都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认知体系,很有缺陷。
再进一步说,当我们认知还不够的时候,遇到的破事和障碍最多。
你不是怀才不遇,你只是认知狭隘
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
其实不是这个问题有多么棘手,而是我们认知水平的提升速度,跟不上问题的难易程度。
如果不及时去更新我们的思维和认知,那么很有可能,我们会一直在这个问题里,绕来绕去,痛苦不堪。
《穷爸爸和富爸爸》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清崎,有一个朋友在报社做记者,每天兢兢业业,平时就负责写写文章,内容也不错,很受读者欢迎,但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所以,写作能力还算不错的她,自然有了新的想法,开始在工作之余,吭哧吭哧地写书,希望通过出版自己的书,大赚一笔。
这个想法很好,书中的内容也的确不差,但她还是遇到了难题。
因为她只会产出内容,不会运营和推广,最后导致新书一本也卖不出去,处处碰壁。
而她也变得垂头丧气,忍不住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懂得欣赏。
清崎听罢,劝她别灰心,先去学习一下市场营销,和相关的运营知识,后面自然而然就能卖出去了。
谁曾想,刚说完她就生气:“不要把我和销售人员混为一谈,我绝对不会去接触销售的工作,太简单了。”
听完,清崎摇了摇头,不再说话,只觉得可惜,两人也就不欢而散,回归了各自的生活。
不出意外,她还会继续回到报社,一如既往地写着文章,拿着微薄的收入,过着紧巴巴的生活。
最终淹没于一地鸡毛当中,还时不时感叹命运不公,感叹才华无用武之地。
这样看来,我们和丰厚的收入之间,差的绝不仅仅是能力,还有认知的领地大小。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个人构念论,指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由过去的经历,学识,思维等等形成的观念,只要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我们就容易带着一种惯性,凭借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
所以,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低的时候,他的思维就会趋向单一,缺乏弹性,比较依赖本能,因而做出的决策,就很狭窄,甚至犯错。
而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高的时候,他脑海中的构念,就会变得多元,也更加善于思考,因此做出的选择,也往往更加明智。”
很显然,这位朋友就属于前者,在她的认知里,会做内容就够了,所以只能给人打工,每个月拿那一点工资。
也就应了那句话:“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认知的变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有钱才能变好,却不知道,如果不及时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认知,那永远都不会有钱,生活也很难变好。
所谓细绳专挑苦命人,也不是没有道理。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大多源于认知到位
稻盛和夫曾说:
“当我站在一楼,听到有人骂我,我很生气。
当我站在十楼,有人骂我,我都听不清,还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
当我站在一百楼,有人还在骂我,我根本都听不见了。”
一个人之所以觉得痛苦,并非世界处处与他为敌,而是高度不够,认知尚浅。
相反,一个人若是总能乐观坦荡,也并非世界偏爱于他,而是他认知高阶,早已放下世俗的烦恼。
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便属于后者,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乐观豁达。
众所周知,在公元805年,一心为国的刘禹锡,为了改变当时的朝政,便和好朋友柳宗元,组织了一场革新行动。
但因为触及某些守旧势力的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各方阻碍,还没到半年,就宣告失败。
而他本人也很不幸被贬到边远地区,生活大不如前。
好在他生性乐观,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还四处散心。
看到热恋中的男男女女,兴致来了,还创作了一首民歌《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你看,面临这样的遭遇,他还能摆出游山玩水的姿态,吟诗作词,把日子过成了我们羡慕的样子。
归根到底,是他自身的学识和思考,撑起了他的认知水平,足以容纳一切的痛苦和不顺,甚至可以和这些突如其来的不幸,和谐共处。
所以,并不是痛苦减少了,而是他的认知水平足够高。
正如歌德所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历史上就真实发生过一个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就遇到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他的家人和邻居,为了门前的一亩三分地,正吵得不可开交。
起因是门前道路太狭窄,多少有点影响出行,所以都希望对方能往后退几尺,把道路让出来。
谁知双方都不愿意动自家的地方,那矛盾就出现了,开始大吵大闹,却始终分不出一个胜负。
眼看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张家人决定写一封信,告知张英,希望他能出面帮忙。
张英见状,无奈地笑了笑,大笔一挥: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几天之后,收到回信的家人,都明白了他的用意,感到羞愧,二话不说,立马让出了三尺地方。
邻居看到之后,心有动容,也默默地让出了三尺地方。
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美谈。
常听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
同样的,能靠认知解决的问题,才是真的不叫问题,还不费钱。
人生在世,痛苦和磨难已经是常量,思维和认知才是变量,只有不断更新我们的认知,才能正确且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从容地去面对。
人这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刘润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我们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一种自己的认知闭环。”
不可否认,闭环意味着稳定和牢固,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但是低层次的闭环,就很容易把我们的人生,画地为牢,限制了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知乎网友樱桃,就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初中毕业之后,本来可以顺利上高中的她,却被父母的三言两语劝退了。
他们是这么说的:“你还要读三年高中,四年大学,起码要花费大几万。
而且毕业出来,也要给人打工,那不如现在就出去工作,还能比别人多赚几年的钱。”
当时的樱桃,年龄还小,阅历尚浅,自然觉得父母说得有道理。
所以,从那之后的很多年,她都在南方的一家电子厂,做着流水线的工作,每天重复单一,毫无技术可言,难免会有厌倦的时候。
可是,当她辞职的那一天,看看自己,已经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了。
便选择回到老家生活,去相亲,结婚,生子,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不知不觉,就活成了她父母的样子,过上了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但不得不说,我们的认知里,确实藏着我们的人生。
就像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意识。”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很喜欢一句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们认知的投射罢了。
与其整天纠结于各种鸡毛蒜皮的琐事,整天抱怨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变好,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升级一下我们的思维认知。
因为我们遇到的所有破事,都是认知的缺陷;我们经历的每一件好事,都是认知在向上生长。
作者简介:南汐玲玲子,富书作者,95后沪漂打工族,喜欢表达,对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话想说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对:富叔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