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百科   2024-11-03 08:26   陕西  


关键词 | 碳监测 温室气体 监测技术

1068 字 | 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


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热点技术之一。

了解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的技术进展和仪器应用是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减污降碳与温室气体监测有关科技人员的迫切需求

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碳监测技术的科技图书,《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是国内首部介绍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的专业科技图书,将满足国内碳监测市场及广大科技人员的迫切需求。

 ▲长按识别 京东旗舰店 

# 图书内容


本书首先概述了“双碳”政策背景、碳监测、碳核算、碳计量、碳足迹、碳交易的有关知识以及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多种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包括非分散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腔衰荡吸收光谱、腔增强吸收光谱、光声光谱、差分吸收光谱等光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气质联用等色谱技术)的测量原理、系统组成、关键部件、典型仪器产品及应用实例,系统总结了碳排放连续监测、碳捕集利用封存监测、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城市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海洋碳汇监测、碳通量监测中适用的技术与仪器,深入解析了碳排放计量、碳排放权交易、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排放报告编制的技术要点,介绍了碳监测智能化信息监控平台及其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并对温室气体监测的标准物质、量值溯源、质量控制、数据质量和仪器比对测试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 图书封面实拍

# 本书特色


• 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了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从方法原理到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源。

• 技术前沿:介绍了多种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并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前景,帮助读者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 实用性强: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对各种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

 编委会和编写组 

<<  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点击可查看大图  >

# 读者对象


本书融合多位一线专家的经验和智慧,集广度与深度于一体,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可供大气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仪器研发与制造、分析技术开发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 图书内页实拍



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图书信息简介

碳监测技术深度解析

碳监测仪器选型指南

朱卫东  主编

王导平  潘  义  杨  任  副主编

责编:傅聪智

书号:978-7-122-46616-7

定价:298.00元


# 目录预览 #


第1章  “双碳”目标与碳监测的有关知识

1.1   温室气体减排与“双碳”目标

1.1.1    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1.1.2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碳达峰、碳中和

1.1.3  中国“双碳”目标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措施

1.2  碳监测、温室气体核算与碳监测管理

1.2.1   碳监测的概念与温室气体监测的有关知识

1.2.2   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1.2.3 温室气体监测应用领域及有关技术管理

1.2.4   碳监测管理与评估试点工作要点及其进展

1.2.5 强化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2章 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及监测仪器技术与应用总览

2.1 温室气体监测的技术、现状与发展

2.1.1   常见温室气体的特性及其监测方法

2.1.2  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技术应用与量值溯源

2.1.3  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的技术现状

2.2 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技术的应用研究

2.2.1  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技术的应用研究

2.2.2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现代在线分析仪器技术

2.2.3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环境光学遥测仪器技术

3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

3.1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概述

3.1.1  常见温室气体的红外光谱及特性

3.1.2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3.1.3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的结构形式与关键部件

3.1.4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的技术特点

3.1.5  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器的技术分类

3.1.6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应用概述

3.2  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的产品技术与应用

3.2.1  采用薄膜微音器的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

3.2.2  采用微流量检测器的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

3.2.3  采用滤波相关及多返池的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

4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

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概述

4.1.1  FTIR气体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

4.1.2  FTIR气体分析仪的结构组成与关键部件

4.1.3  FTIR气体分析仪的应用与技术分类

4.1.4  主动FTIR测量技术与被动FTIR测量技术

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监测系统技术与应用

4.2.1  抽取式FTIR在线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监测技术与应用

4.2.2  开放光路式傅FTIR气体分析系统监测技术与应用

4.2.3  被动式FTIR在线光谱技术在温室气体遥测领域的应用

5章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气体监测技术

5.1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气体监测技术概述

5.1.1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分析的测量原理与测量技术

5.1.2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测量系统组成

5.1.3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的关键部件

5.1.4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分析仪的技术分类

5.1.5 半导体激光洗手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

5.2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

5.2.1  近红外半导体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

5.2.2  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

5.2.3  开放光路式半导体激光光谱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

5.2.4  便携式及遥测式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

6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

6.1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概述

6.1.1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6.1.2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测量原理

6.1.3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的技术分类

6.1.4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仪器的基本组成与关键部件

6.1.5典型的连续波腔衰荡吸收光谱监测仪器技术

6.2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技术与应用

6.2.1腔衰荡吸收光谱监测技术应用概述

6.2.2 腔衰荡吸收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典型产品

6.2.3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腔衰荡吸收光谱监测系统技术

6.2.4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用于温室气体CO2CH4N2O监测的典型案例

7章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与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

7.1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7.1.1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概述

7.1.2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的检测原理

7.1.3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的技术分类

7.1.4 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7.1.5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监测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关键部件

7.1.6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典型产品

7.2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

7.2.1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技术简介

7.2.2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技术原理与结构模式

7.2.3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7.2.4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监测系统的光学谐振腔及有关设计技术

7.2.5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监测系统应用实例与典型产品

8光声光谱、差分光谱及MEMS光学传感器气体监测技术

8.1  光声光谱法监测技术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

8.1.1  光声光谱法技术原理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

8.1.2  光声光谱法测量系统的组成与便携式仪器技术

8.1.3  光声光谱法温室气体分析系统的关键部件

8.2  差分吸收光谱及差分激光雷达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

8.2.1  差分吸收光谱监测技术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算法应用

8.2.2  开放光路式差分吸收光谱测量系统及几种典型结构

8.2.3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及其在大气环境温室气体遥测中的技术应用

9在线气相色谱仪气体监测技术

9.1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气相色谱仪检测技术

9.1.1气相色谱仪检测技术概述

9.1.2 在线气相色谱仪常用检测器

9.1.3在线气相色谱仪的色谱柱切换技术、常用阀件和富集解析技术

    9.1.4在线色谱仪的电子控制、检测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技术

9.1.5温室气体气相色谱仪监测技术方案

9.2  在线气相色谱监测技术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的应用

9.2.1  在线气相色谱系统基本组成

9.2.2  在线气相色谱仪系统的分析流程取样处理及辅助设备

9.2.3  在线气相色谱系统在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的技术应用

9.2.4微型色谱监测系统与便携式色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的应用

10章  痕量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在线监测技术

10.1   用于痕量温室气体监测的色谱及色谱-质谱仪器联用技术

10.1.1  痕量温室气体监测的对象及标准

10.1.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10.1.3  痕量温室气体监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10.1.4色谱-质谱联用在痕量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

10.2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替代物的监测技术

10.2.1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国际规定与技术

10.2.2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技术进展

10.2.3   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替代物的监仪器与应用案例

11章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遥感探测与温室气体同位素监测技术

11.1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遥感探测技术与应用

11.1.1   大气环境的地基遥感与星载探测技术

11.1.2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的无人机监测技术

11.1.3   碳盘点卫星遥感探测技术进展

11.1.4  碳排放卫星监测和碳通量监测技术进展

11.2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监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

11.2.1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简介

11.2.2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监测的同位素比质谱技术

11.2.3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的在线光谱监测技术

12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与碳捕集利用封存监测技术

12.1   碳排放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与应用

12.1.1   碳排放源连续监测技术与应用

12.1.2  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进展

12.1.3  碳排放温室气体连续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12.2  连续监测技术在企业集中排口与无组织排放监测中的应用

12.2.1  碳排放源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

12.2.2  企业碳排放温室气体无组织逸散排放监测技术

12.2.3  温室气体微型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平台

12.3  碳排放烟气流速监测高精度流速监测技术

12.3.1碳排放烟气流速监测技术

12.3.2 几种高精度流监测仪器及监测技术

12.3.3 高精度烟气流在线监测系统

12.4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在线监测的应用

12.4.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12.4.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系统应用及展望

12.4.3  在线监测技术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中的应用

13章   重点行业的碳排放监测技术

13.1    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

13.1.1 火电与钢铁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

13.1.2  石油与煤炭开采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

13.1.3  废弃物处理及其他行业排放碳监测技术要点

13.2   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

13.2.1   火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

13.2.2  钢铁与焦化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

13.2.3   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等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

13.2.4   水泥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案例

13.2.5  发电企业入炉煤元素碳含量监测技术与应用案例

13.2.6  石油化工企业火炬气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案例

14  城市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14.1 城市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14.1.1  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的目标与定位

14.1.2  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

14.1.3  城市大气温室气体采样与监测方法

14.2  城市高塔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14.2.1 城市高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

14.2.2 温室气体连续自动监测采样处理系统

14.2.3温室气体监测的系统集成及运行质控要求

14.3  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的移动监测技术

14.3.1技术概述

14.3.2城市大气监测站移动监测技术方法

14.3.3城市大气监测站点移动监测设置的技术要点

14.4  城市温室气体一体化监测方案与智慧平台

14.4.1  城市温室气体一体化监测试点方案

14.4.2 城市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建设

14.4.3城市温室气体监测智慧平台

15章  生态系统碳汇、海洋碳汇与碳通量监测

15.1  生态系统碳汇监测

15.1.1  生态系统碳汇概述

15.1.2  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的技术方法

15.1.3  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方法

15.1.4  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的技术要点

15.2  海洋碳汇监测

15.2.1  海洋生态碳汇的定义

15.2.2  岸带碳汇监测及海底碳封存

15.2.3 海洋碳汇的定量研究方法

15.2.4  海洋生态碳汇试点监测的技术要点

15.3  碳通量监测

15.3.1  碳通量及国内外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现状

15.3.2  碳通量监测方法

15.3.3  碳通量观测技术与应用

16  排放计量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16.1  碳排放计量

16.1.1  碳排放计量概述

16.1.2核算法碳计量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16.1.3 直测碳计量相关法规及标准

16.1.4  碳排放计量在电力与化工行业的典型应用

16.2   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16.2.1   MRV制度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16.2.2  温室气体核算的企业标准与报告原则

16.2.3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16.2.4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建设的主要步骤

17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与技术应用

17.1   碳监测智能化信息处理与管理平台

17.1.1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与设计

17.1.2   碳监测智能化信息处理与算法技术

17.1.3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17.2 碳监测信息处理与技术应用

17.2.1  碳监测信息处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17.2.2  碳监测信息处理与大数据技术应用

17.2.3碳监测信息处理与区块链技术应用

18章  碳排放交易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18.1   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18.1.1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知识

18.1.2国内碳市场及其运行机制

18.1.3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运行与现状

18.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其应用

18.2.1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意义

18.2.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18.2.3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主要内容

18.2.4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编制及碳排放配额履约流程

19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难点解析及报告核查

19.1   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难点解析

19.1.1   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的共性问题

19.1.2   电力、钢铁、冶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

19.1.3   水泥、玻璃、造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

19.1.4   石油化工、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

19.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

19.2.1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程序

19.2.2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要点

19.2.3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复核及核查案例

20章 碳监测的政策、标准、标准物质与质量控制

20.1   碳监测的有关政策与标准

20.1.1  有关碳监测的政策与标准化措施

20.1.2  温室气体监测的技术方法、标准与计量技术规范

20.1.3   温室气体监测的标准物质

20.1.4  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及有关研究进展

20.2   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与量值溯源及比对测试

20.2.1  国际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与量值溯源

20.2.2  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数据质量

20.2.3温室气体监测设备比对测试



<上下滑动预览全部目录>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碳监测技术支撑 

 碳监测技术深度解析 

 碳监测仪器选型指南 

 碳监测数据精准把控 

 碳监测政策全面解读 

线上购书方式:

▲ 长按识别 即可优惠购买本书

<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京东旗舰店 >



编辑 | 小帮

内容来源 | 本书前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商城,购书有优惠哦~

化工帮CIP
化学工业出版社旗下专业知识服务平台。传播化学化工知识,推荐行业好书,伴您一路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