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不
忘
却
走进华侨新村,一栋两层白色小洋楼在周边红砖房的映衬下格外显眼,一种七八十年代的老昆明气息迎面扑来。在喧嚣的地铁站和公交车站旁,这里愈发显得古朴幽静。不同种类的植物环抱着平房式的建筑,像极了电影里的光景。
华侨新村
1962年,为了安置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归国华侨,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处成立了“建立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于当年建成别墅式住房3栋,公寓式楼房1栋。建成后,由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眷属张相诚、张乃塞父子和伍体贤等购置。1980年省侨务办公室与昆明市住宅开发经营公司共同新建公寓式楼房1栋,售给15户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眷属使用。
进门就能看见的两层白色小洋楼,属于伍集成基金会,原是爱国华侨伍集成和伍体贤两兄弟的住所。伍集成先生是位爱国侨领,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资助了许多云南寒门学子去海外留学,现在很多地方都可看见使用“基金会”资助建盖的教学楼、图书馆。伍体贤是云南第一位向志愿军捐献战斗机的企业家。
沿着伍氏小洋楼一直走进去,路旁盛开着鲜花,院子的栏杆上覆盖着茂密的文竹,青石小路干净整洁,里面还有两栋小楼和一栋公寓式楼房。这里有高大的乔木,有各式各样的小植株,可供观赏的花,能够入药的草,一片绿意盎然。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芭蕉树——华侨同胞从越南到中国的一路颠簸带回。它见证了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时代发展,见证了英雄的赤子之心,现在静静地矗立在这儿,向下生根,向上生长,是生生不息和永不遗忘。
忆往昔峥嵘岁月,无数海外华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无私、卓越的贡献。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都失陷,而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也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先后断绝。为取得国际援助,滇缅公路应运而生。公路修好以后,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大量地招募和训练司机。但是在那个年代,国内驾驶汽车的人才却又少之又少。这时,旅居海外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之后,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从东南亚各地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共有3000多人,有1000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疾病,为国捐躯,另有1000多人在战后回到居住国,而剩下来的1000多人则一直留了下来。
时光荏苒,安置归国华侨的别墅公寓在四季的轮回中有了历史的痕迹。这几栋隐藏于闹市的老宅,就像一个伟岸的背影,走过了半个世纪。往事早已烟消云散,滚滚车流中,它仍然守着侨胞之家的烟雨,守着当年的情谊。
编审 | 李叙霖
投稿邮箱:kmwhzzb08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