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立案难是律师最痛恨的事情?
影响当事人权益维护
权益救济受阻
当事人委托律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例如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者遭受身体伤害后,急需通过法律程序要求加害者承担医疗费用、赔偿损失等责任。如果立案难,案件无法进入审判阶段,当事人的赔偿请求就会被搁置,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证据可能会丢失或难以获取,证人的记忆也可能模糊,这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维护产生不利影响。
律师职责难尽
律师的基本职责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其实现合法诉求。当立案困难时,律师即使做了充分的法律研究、收集了完整的证据,也无法使案件进入实体审理阶段。就像在建筑工程合同纠纷中,律师为证明发包方的违约行为,精心整理了工程进度记录、双方沟通文件等大量证据,但因无法立案,不能让法院判定发包方承担违约责任,如支付违约金、赔偿工期延误损失等,律师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对当事人权益的维护。
2.增加律师工作成本
时间成本增加
立案环节需要律师准备诸多材料,如撰写符合要求的起诉状、整理证据材料、办理委托手续等。遇到立案难的情况,律师可能需要反复修改起诉状、补充证据,多次往返法院沟通。以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为例,法院对知识产权权属证明、侵权比对等证据要求严格,律师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整理补充材料,这会占据律师大量的工作时间,影响其处理其他案件的效率。
经济成本上升
律师的时间是有经济价值的,多次往返法院会产生交通、通讯等费用。此外,为了满足立案要求,律师可能还需要聘请专业人员对某些证据进行鉴定、翻译等,这些额外的支出都会增加律师的经济成本。例如在涉外案件中,需要对一些外文证据进行翻译公证,这无疑增加了律师的办案成本。
3.违背司法公正和效率原则
司法公正受损
立案难可能导致一些合理的诉讼请求被排除在司法程序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合法的诉求都应得到公正的审判。如果因为立案难,使得部分当事人无法进入司法程序,就破坏了司法公正的平衡。比如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其追讨工资、要求经济补偿等诉求如果因立案难无法实现,就会使他们无法在法律框架内获得公平对待,这与司法公正的理念背道而驰,律师作为法律正义的维护者,对此深感痛心。
司法效率降低
从整体司法程序来看,立案是第一步,如果立案环节出现障碍,会导致整个案件流程延误。这不仅影响当事人的权益及时实现,也会使司法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在一些群体性纠纷案件中,如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如果大量案件因为立案难而积压,会导致司法资源集中在立案环节,后续的审判等环节也会受到影响,降低了司法系统整体的运作效率。
(除原创外,部分信息收集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学习,如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