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警方还原“路虎司机逆行打人”事件细节!面对嚣张的巴掌,什么分寸的“还手”才有效?

百科   2024-09-04 09:27   北京  

导读:9月3日,青岛公安发布通报,说明了“路虎女司机逆行插队打人”案件调查处理情况,以及相关网传信息的核查情况。至此,此案尘埃落定,而舆论场中的讨论仍在继续。


文章来源:综合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孙莹、人民日报客户端


9月3日,青岛市公安局再就“路虎司机逆行打人”事件发布情况通报。

多日以来,被打男司机遭对方连扇巴掌、鼻子出血都没有还手的隐忍行为也引来网友讨论,“被打得满脸血了都不还手?”“对这样的人应该打回去,还手也应该算正当防卫吧。”


挨打还手算互殴还是正当防卫?刑事律师在接受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否算正当防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执法部门、司法机关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考量十分关键。律师提醒公众: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要智慧地挺起腰杆,展现出对“不法”说“不”的勇气和决心。

制止不法侵害

并非挨打就得打回去

“男司机能如此克制真是难得”,北京英弘律师事务所律师石红英表示,男司机被持续殴打,有权利制止对自己的不法侵害,但我国法律并不是规定被打了就得打回去。

正当防卫的认定比较严格,包括不法侵害要具有紧迫性且正在进行,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等。比如对方拿着刀砍过来,生命已经受到威胁了,那么夺过刀来反杀,属于正当防卫。”石红英说:“但如果对方的伤害相对轻微,也没有使用凶器,你可以躲、推挡,甚至抓住对方的手控制都是正当防卫。在采取这些方法可以避免冲突和伤害的情况下,再直接选择回击,就说不清或难以证明回击是为了防卫还是攻击了,在实践中就可能被认定为互殴。”

“所以在此事件中,男司机被殴打时,可以采用躲避、阻挡、推开等防卫措施,如果没有采取避免冲突的措施直接对女司机进行还击,甚至反击过度,就很可能无法认定为正当防卫。”石红英说。

在石红英看来,以直接回击来应对挨打,还可能出现不可控的风险。“人在情绪激动时,行动力道都可能不受控制,一旦造成对方轻伤及以上损害,自己还可能会承担刑事责任。在互殴情况下,谁造成的后果更重,谁的责任更重。现实中常出现挑起事端的只被认定了行政违法,而原本的受害者反而因为出手伤人更重而构成故意伤害罪。”

“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当然不鼓励就地等着挨打,首先还是应该躲避、阻挡,及时报警以避免受到进一步伤害,在可以努力避免冲突的情况下,直接还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石红英说。



正当防卫还是互殴

执法机关需认真甄别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因琐事发生争执,双方均不能保持克制而引发打斗,对于有过错的一方先动手且手段明显过激,或者一方先动手,在对方努力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仍继续侵害的,还击一方的行为一般应当认定为防卫行为。”

北京市盈科(海淀区)律师事务所律师于靖民认为,法律规范在制度层面给予了公民依法享有且可以行使防卫权的空间。然而,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会更复杂。

于靖民说,正当防卫和互殴行为,从主客观条件看存在清晰界限。比如,防卫行为是基于防卫意图,因攻击行为而引发,具有被动性;相反,互殴行为本质属于暴力伤害,行为人主观上积极追求或者消极放任对方出现伤害的结果。

“让公众真正敢于依法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有个直接且关键的问题是执法部门、司法机关能否坚持法治立场。判断一个人是在防卫还是互殴,不能仅凭行为等外在表现,而要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综合考量双方谁对于案发、冲突升级具有明显过错、是否使用或者准备使用凶器。另外,是否采用过明显不相当的暴力,是否纠集他人参与打斗等客观情节,也是衡量的依据。”于靖民说。

面对嚣张的巴掌,

什么分寸的“还手”才有效?


纵观众议纷纷,其实指向了一个共性问题:面对不法侵害,我们究竟该如何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上述案例中,被打男子全程不还手,并用手机录下对方施暴过程,表现出极大克制,也是一种保留证据、依法维权的方式。但诚如法律人士指出,制止不法侵害,并不鼓励就地等着挨打,而是要智慧地挺起腰杆,展现出对“不法”说“不”的勇气和决心。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躲避、阻挡、推开等防卫措施,在可以努力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不妨使用手机记录对方施暴过程并及时报警,以避免受到进一步伤害。

能够看出,所谓“还手就理亏”的观点其实是对法律的误读。我国在1979年的刑法中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制度,并指出为了保护公众利益、个人或他人的身体和其他权益不受正在发生的非法侵犯,所进行的正当防卫行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面对不法侵害,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自我救济的正当之举。

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比较严格,相较于基本原则,现实案件在事实和证据方面往往相当复杂。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很多时候难以明确界定正当防卫的界限,致使一些案件难以判断责任大小,加之“谁伤得重谁就有理”“死者为大”等传统观念,导致这一法条在现实中常常“沉睡”。一如热门电影《第二十条》所反映的,确有不少案例被认定为“互殴”或“故意伤害”。久而久之,“还手就理亏”也成了许多人的下意识反应。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一起打人事件之所以引发全网围观,乃至于成为一堂法治讨论课,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大家对于公平正义的朴素渴望。面对“嚣张的巴掌”,什么样分寸的“还手”既有效又没有法律风险,确实还有待进一步普法。如果说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是正当防卫观念的核心要义;那么让公众勇于依法捍卫自己的权利,离不开法律的撑腰。

这个意义上讲,持续细化法律法规,多多传播典型案例,给出正当防卫可复制、好操作的行为模式,让更多人面对侵害时不再畏手畏脚,这夯实的也是“公道自在人心”的法治共识。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路虎女司机打人”案:行拘10日罚1000元合法吗?能否构成寻衅滋事罪?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戳“阅读原文” 进入「问律法商学院」

喜欢就“点赞”+“在看” 

问律
聚焦律界发展动态,追踪社会热点资讯,分享实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