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中林区突发森林火灾,火场地势陡峭,风向多变,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出现多处着火点,扑救难度大。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当地省市区镇村五级迅速响应,疏散群众、调集力量。无人机巡航核查火情、卫星动态监控火场态势、航空救援特战尖兵索降火场增援、高压消防水车高山输水灭火、小型直升机水枪喷水清理火场……各类空地一体、以水为主的灭火技战法齐上阵,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灭火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10月31日至11月1日,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新质能力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在此期间,为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强化协同作战能力,在广州市增城区举办了一场“空地一体、以水灭火”实战演练。演练涵盖了镇村早期处置、区级应急处置、市级应急处置、省级增援处置、火场清理看守五个科目、25项演练内容,重点突出了空地一体、以水灭火的战法,是广东省、广州市森林防灭火新质能力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应用新装备,强化空天地一体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西境村‘林风山’区域疑似发生森林火灾,通知相关单位立即进行热点核查。”演练正式开始后,广东省防灾减灾中心通过卫星锁定热点位置,立即将情况通知广州市指挥中心值班室。
近年来,广东省以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为契机,构建了“空天地人网”的立体化林火预警监测体系,除国家林火卫星监测网利用的11颗卫星外,还自主增加了3颗卫星,实现5—10分钟可对全省扫描监测1次,有效提高发现森林火灾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当“火情”确认后,广州市的空地一体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村应急分队、镇街救援力量以及区级、市级的专业森林消防队纷纷赶赴现场。
“请注意!请注意!林风山发生火灾,请所有人员马上撤离林区……”无人机救援中心操控多架喊话无人机在大范围内进行喊话,通知群众及时撤离危险区域。
广州市的卫星应急测绘中心也迅速行动起来。技术人员通过操作演示市卫星应急测绘平台,接入了国内外多颗卫星资源,对火灾区域进行高精度影像拍摄和动态监控,并第一时间传给灾害现场指挥部。
由于“火场”地势陡峭,地面队伍行进困难,省应急航空救援中心调派直升机,组织国家消防救援局广东机动支队航空救援特战队员前往支援,执行开辟机降场地和攻打火头任务。只见航空救援特战队员们搭乘米-171直升机,如“神兵天降”般索降到火场外围,立即开辟直升机起降场地,为后续增援力量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火场”风向突变,风速增大,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此时,大载重多旋翼无人机及纵列双桨无人直升机组建的灭火无人机编队,携带水袋及灭火弹飞往火场上空,对山顶着火点进行精准投放,防止火势扩大。随后,2架卡-32直升机携吊桶飞来,精准锁定目标,巨大水幕从吊桶中倾泻而下,将火势逐渐压制下来。
以新型无人机、直升机、卫星等为代表的新特装备是增强森林草原火灾综合救援实力、提升防控质效的重要要素。这些高装备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火灾响应速度,更在复杂多变的火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运用新战法,提升以水灭火能力
演练现场,广州市森林消防队指战员展示了“水源泵+消防水车+加压泵”串联的“以水灭火”方式。面对熊熊燃烧的火势,消防指战员们迅速行动,利用水源泵从附近的水塘中取水,通过消防水车将水源输送到火场。为了确保用水能够持续、高效地输送到火场深处,他们还串联了3台加压泵,进一步增强了供水能力。
据增城区森林消防大队负责人介绍,他们使用的是广州梳理总结的7种“以水灭火”装备组合模式之一,该模式不仅安全、高效,而且灭火彻底,可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增城区森林消防大队被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定为“以水灭火”课题研究南方片区示范单位。广州通过梳理总结二十多年“以水灭火”的经验做法,结合增城区森林消防大队“以水灭火”试点任务,研究制定了《广州市森林消防装备器材配置规范》,推动以水灭火等装备标准化建设,总结出适用不同类型森林火灾场景的7种“以水灭火”装备组合模式,为全国推广“以水灭火”能力建设提供了经验。
随着一道道指挥指令迅速发出,凭借强大应急响应和联动能力,深圳、东莞、佛山、惠州等队伍和国家消防救援局广东机动队伍高效集结,火速增援,各方救援力量联合向火势发起总攻。现场17支地面森林消防队伍,近300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协同作战、以水灭火。他们身后铺设的水带犹如一条条长龙,为取得决定性的“战斗”成果提供有力支撑,火场很快实现合围,明火全部扑灭,随即转入清理看守阶段。
广州此次演练和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以水灭火战法具有巨大潜力,在实战演练与日常防护中,强化以水灭火技术的应用与装备升级,对于推动森林草原防灭火新质能力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探索新机制,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
发现野外火情,迅速启动最小应急圈响应机制,核心圈、增援圈、专业救援圈三级响应圈应急救援力量各司其职,开展联动处置……在此次演练过程中,火灾前期处置工作令人印象深刻。
构建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响应圈,是广州持续推动应急管理内核新质能力提升的一项特色举措。
“如何体现森林火灾中应急处置的水平?那就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小火不成灾。”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润培说,当突发事件发生,以事发单位为核心的第一圈层救援力量,5分钟内响应;以镇街为基础的第二圈层救援力量,10分钟内响应;以区级专业救援为主的第三圈层,20分钟内响应。
今年以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选取增城区派潭镇、白云区三元里街、天河区沙东街、花都区花东镇、黄埔区夏港街5个镇街,试点建设最小应急响应圈,为做到突发事件处置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将风险化解在基层,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市最小应急响应圈机制有望在今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抓住改革机遇,抓实基层治理,抓好运行衔接,切实打通防灭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各地解决的“火源管控力度不够”和“人民防线筑的不牢”两个突出性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以体制机制优化推动新质能力提升的必然举措。
践行新理念,从“经验防火”到“科技防火”
广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林业大省,森林防灭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近年来,该省以派潭镇作为全国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为契机,深化乡镇森林防灭火规范化管理建设,兼顾科技赋能、装备物资、机制优化、预警监测等能力提升,逐步推动从“经验防火”到“科技防火”转变。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乡镇一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新质能力运用和责任落实情况。
在森林火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中,派潭镇重要点位可燃物载量、空气湿度、气压等各种风险指数实时可见。“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火情预测,掌握哪些地点的风险指数高,从而针对性地部署应急力量”派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冰莉说。
在派潭镇,方便群众用火申报的“穗用火”微信小程序已成为当地老百姓手机里的必备软件。“用火管理要有堵有疏”,袁冰莉介绍,村民申报后,网格员会去现场核查周边条件是否适合用火;在用火的过程中,网格员也会到场指导,规范用火行为,确保用火安全。
今天的广东,已经建成了以“数字广东”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全省森林火灾预警监测指挥调度系统,汇聚了省市各个部门上千路数亿条森林火灾防控数据,接入了全省3593个林火智能AI视频监控、1261个火险因子监测站的感知数据和3万余名护林员地面巡护实时信息,运用卫星遥感、飞机巡护、高山瞭望、视频监控、地面巡查、舆情监测等手段,形成空天地人网一体的立体化监测系统,构建了火险预警“一张网”,实现公里级每日预警和小时级实况预警。
由此可见,数字化、信息化已极大改变了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工作模式,科技赋能的预警监测体系和智慧防控体系,将持续完善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火灾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灾后评估功能,为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新质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搜索抖音号:威威助手(抖音号:1471001588),观看更多装备维保视频;《应急救援技战术分享④》群、《应急装备②》群已面向大众开放,若有需要,可点击公众号对话窗口下方“战训群”菜单,拉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