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沈阳消费网】小字,点击关注,就可以每天收到最新逛街杂志。
今天是蛇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们对2025年的沈阳充满期待。
这样的期待与2025年沈阳两会有关,来源于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这份政府工作报告,越读越有内容,能读出一个国际化大城市的格局、信心、决心和底气,也能读出前所未有的国际范、幸福感。总结过去一年,我们深切感受到成绩的取得是多么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在展望、谋划新的一年时,我们从不断涌现的城市新别号、新鲜出炉的关键词中,品味出城市发展的多元、力度与突破。
从1月12日开始,一遍又一遍研读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时至今日,我们更加清晰、清醒地读出了八个字——
沈阳经济,未来可期。
这样的定位
新的战略定位,必然带来新的发展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沈阳的城市性质由‘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升级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这样的城市定位放在全国也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既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沈阳的信任、肯定与期待,也体现了沈阳自身战略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坚持到底的韧劲。早在前些年,沈阳便提出以“四个中心”为框架的城市规划,尤其在2022年编制形成的《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中,城市功能升级为“一枢纽、四中心”,明确了“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新高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搭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沈阳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未曾脱离这个范畴。如今,“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已然成为沈阳新的城市性质。这是一个从蓝图到现实的巨大跨越。这个过程,也验证了一个道理: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敞开胸怀方能俯瞰世界。“格局,是心中的疆域,是灵魂的尺度,丈量着人生的宽广。”对于人是如此,对于城市亦如此。锚定东北亚、国际化,沈阳早就这样规划了,也早就这样干了。所以,沈阳顺其自然获得国务院批复,实现了城市性质的升级。
正因如此,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顺其自然”地完成对城市功能的升级版描述:“一枢纽、四中心”变成了“一高地、一枢纽、四中心”。其中,“坚持面向东北、聚焦国际化”的战略愈发清晰、更加坚定。2025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编制实施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及年度计划。在编制过程中,沈阳势必要吸纳国家中心城市指标、全球城市指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沈阳在东北乃至东北亚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设计可度量、可评估的指标系统。这样的新定位,需要沈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展现沈阳作为辐射东北亚的节点、东北全面振兴新的增长极的应有担当,以“沈阳之为”服务“国之大者”、担当“国之重任”。
这是大沈阳的格局与使命。
这样的底气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读出了城市发展的底气。
这样的底气是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和勇气。“回望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持续释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这段话摘自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解读2024中国经济“年报”。从描述可见,2024年对于中国有多难。沈阳也不能例外。即便在如此的环境和背景下,沈阳依旧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向上向好,实现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027.1亿元的突破,比上年增长5.2%。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自信和实力。沈阳最常见的标签是“工业重镇”“大国重器”,背后是几十年“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荣光。而今,“工业重镇”“大国重器”依然是我们的标签与荣光,因为2024年的沈阳装备制造业表现很亮眼:10大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工业母机、航空集群新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歼-35A新型战机、“太行15”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诞生……然而,这样的标签与荣光又不止于此,还有了更为宽广的内涵。沈阳制造的“大国重器”在不断增添新成员、创造出新高度。“大国重器”之于沈阳,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沈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已经变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与加速器。无论是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还是新兴产业“开疆扩土”,都展示出沈阳的“大国重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力,如沈鼓集团研发的八级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A220飞机和C919大飞机的制造,提升了沈阳在全球民机制造领域的地位。“大国重器”与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沈阳连续4年入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这便是大沈阳发展的实力、跃升的底蕴。
底气还来自突破的勇气和对未来的耐心。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提到“大力发展‘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无论“耐心资本”还是“大胆资本”,对多数人来说都有些陌生。“耐心资本”事关未来发展,是指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大胆资本”事关创新突破,是指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合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敢于试错、宽容失败,对高风险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资本投入。这样的“耐心”与“大胆”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体现了沈阳的清醒与理性。这也成为沈阳明确提出“聚焦‘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和‘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的前提。
这样的活力
沈阳不是一个旅游城市,这话放在2023年以前,没人怀疑。
现在,却成为一个绕不开的事实:沈阳已经进入“中国城市文旅竞争力十强”。很难想象,这样的沈阳还是我们认识的沈阳,曾经满城工厂、满眼烟囱,大概在几十年前是不会有人把这样的沈阳当成旅游城市来期待的。然而,事实就是事实,沈阳已经是兼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网红旅游城市。像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那样——“中国啤酒之都、沐浴休闲之都等IP成为消费新引擎,红梅、八王寺等一批品牌晋级‘中华老字号’,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沈阳进入中国城市文旅竞争力十强。‘迎客’‘听劝’展现了沈阳温度,‘春秋双晚’让城市更加‘热辣滚烫’,‘你好,沈阳’‘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等城市IP全面叫响……”沈阳的冬季还有了新“三宝”——“鸡架、烧烤和洗澡”;书香沈阳、百馆之城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就在这个年关,即使有着“60年来1月最强降雪”的阻拦,也未能挡住沈阳故宫、老北市的人头攒动,各大洗浴中心存满外地游客的行李箱。如此这般,沈阳才更加美丽,更符合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身份。
还有一种活力,叫“国际沈”。沈阳在City Walk(城市漫游)与文体旅产业大热背景下,逐渐养成了国际范。细细品味,这样的国际范的背后就是这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的视野。作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沈阳可通达欧洲20余个国家、50余个境外城市,实现“三通道六口岸”全覆盖;与47个国家的102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关系,国际朋友圈日益壮大,获评“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而2025年的沈阳,“持续打造‘国际沈’升级版,推动国际社区、学校、医院以及友好公园、友城馆建设,办好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国际友城经贸合作大会等国际经贸活动”,将实现高水平“走出去”与高质量“引进来”的双向奔赴,不断塑造一个国际化的生活环境、打造一个开放的新高地。
一城的烟火气、国际范,我们看得见。
还有一种活力,藏在城市内核里,我们看不见,却更为关键。那就是人,因为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就像在前文说到的“大国重器”、新质生产力,便离不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支撑。高端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能够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各种“卡脖子”难题,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产生。可以说,为生产大国重器储备的高端人才,是沈阳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的动能。
在过去的2024年,沈阳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化“舒心就业”工程,打造“如职所盼”的就业引领场景,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推进“博士沈阳行”活动,为求职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连续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及“非凡引才贡献奖”。人才回流态势持续保持,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4.76万人,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
在刚刚评出的10位2024年度“感动沈阳”人物中,就有方文墨、张勇两位“大国工匠”。方文墨是中航沈飞的一名钳工,创造了国产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极限公差“文墨精度”;张勇是沈鼓集团的首席技术官,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评选出这样的“感动沈阳”人物,本身就是感动。
有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有着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有着包容开放、严谨求实的科研氛围,让创新创造竞相绽放、开花结果,让各类人才尽情逐梦、尽展才华。这样的大沈阳,是有魅力、有吸引力的。
这样的定位、这样的底气、这样的活力,势必将奏响沈阳新一年的壮丽乐章,里面有情感、有故事、有文化、有热度……深深契合了沈阳人对“人间美景”、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那么的令人期待。
来源:沈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