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央国企的形式主义,玩出了新花样、新高度,从“写不完的材料、开不完的会、盖不完的章”到“数字化转型”(手机上装了一堆APP,电脑上开了一堆系统,工作群加了一堆领导),可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文山会海”更新迭代到现在"数字长城",线上答题、拍照打卡、视频竞赛、VR浏览时长考核、元宇宙学习、AI学习...这也算是与数字经济挂钩了。
开会依然是第一生产力,每个人都在卖力的表演。无用的会议天天开,大大小小的会议不断,无论大小事,都要开会,传达部署会、推进落实会、督导检查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会议开得轰轰烈烈,每个会都要拍照,每张照片都要表现"精气神",拍照修图技术倒是蹭蹭上涨。
在央国企工作可以没能力,但是一定要会写材料、做PPT,材料写得漂漂亮亮,PPT要做百十页,每页都要配精心挑选的图表、插画,数据、错别字不能有,排版必须美,还得配上高大上的专业术语,精美的像画册,字号、行间距、字体烂熟于心,这就叫专业、这就是业绩和前途。结果嘛可能就换来领导的匆匆一瞥、轻描淡写的“阅”、亦或者都不会打开就尘封在角落里。有没有意义不要紧,重要的是有没有按要求干!
形式主义是一场自上而下精心编造谎言,做什么事都要“留痕”,拉群、成立工作组、拍照、台账、@、回复收到、点赞...遇到检查,会议记录要补,学习笔记要造,材料要精心准备,照片要精挑细选。一份检查材料要准备五份六份 ,一本工作台账要翻来覆去改十遍。有的单位干脆设了"材料组",专门负责"痕迹制造"工作。有时为了应付一次检查,整个部门加班到深夜,连续几天不能回家,就为了赶制一堆"完美"的材料。有人开玩笑说:"给我三天时间,让我造出三年的痕迹来。"
基层员工做事,就是戴着镣铐跑马拉松。什么都讲究一个标准化,流程化,一个审批层层推进,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笔费用报销:花钱之前,先走个事前审批,说明你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必要性和合理性。从经办人开始,科室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会计、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财务分管、总经理,大一点的金额要审批到董事长,如果涉及到采购、人力等其他部门,还得把相关人等加进来,整套流程下来动辄十几个人。有人曾痛骂:放个屁都要拉个横幅建档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