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除治27.6万亩,“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探索互花米草防治“盐城方案”

政务   2024-11-01 13:41   江苏  

作为全国互花米草治理的主战场,盐城把互花米草防治作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沿海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坚持“保护优先、分类治理”的原则,兼顾不同岸线类型特征,努力用最小程度干预实现最大防治效果。


必须打赢的战役


东台市方塘河口互花米草除治项目除治面积约20415亩,2023年已实施完成。


“以前这里长满了互花米草,通过治理,‘绿色沙漠’消失了,鸟儿也越来越多。”令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巡护员姜爱国说,现在有上万只雁鸭类、鸻鹬类水鸟到这里休憩觅食。



盐城黄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库,为数以百万计的迁徙候鸟提供了停歇地、越冬地或繁殖地。


“互花米草泛滥会导致海流减缓,潮沟淤塞,芦苇、盐地碱蓬等湿地植物大面积消亡,鸟类觅食、栖息环境大幅度减少,滩涂底栖生物也会失去生存空间。”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花德政介绍,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已成为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盐城互花米草除治任务23.3万亩,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2023年以来,盐城市打响互花米草治理攻坚战,构建了“市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地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一年试验起步、两年规模整治、三年扫尾巩固、长期加强管护”的攻坚治理“时间表”“路线图”。


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强化督查推进、落实奖补资金;每年以互花米草9月底扬花结籽为时间节点,倒排计划、强势推动;盐城市各地、各单位细化治理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盐城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7.6万亩,超额完成治理任务,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互花米草入侵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巩固。



因地制宜有良方


在大丰区斗龙港出海口南侧的互花米草治理现场,挖掘机的铁臂深挖着互花米草的根茎,将其连根拔起,通过“翻耕筑垄”方式,阻断其繁殖途径。


“在治理过程中,考虑到周边有珍禽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全程避免使用药剂。”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科科长倪怀玉介绍,大丰区创新采用“刈割+围堰隔水、翻耕筑垄”的治理方法,通过围堰隔离海水,断绝海水对互花米草的滋养;翻根开挖40至50厘米,剥离互花米草植株及活性根系,反扣筑垄并压实。



“治草”充满挑战。盐城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湿地城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有两处国际重要湿地和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对“防治范围庞大、生态区位敏感、南北岸线有别”的特点难点,盐城兼顾不同岸线类型特征,科学治理精准施策。


因地制宜、充分实践,盐城各地纷纷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治理方法。


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考虑当地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敏感性,针对性采用“深翻、刈割+水淹、碾压+覆膜、刈割+阻隔”等不同技术组合,创新“深翻后水淹”除治模式,有效阻断扩散复发。


东台市在地势平缓区域使用“刈割+旋耕+围淹”的综合除治方式,通过刈割阻断种子繁殖,旋耕破坏根系,围淹断绝氧气传输来消除互花米草。同时,在方东垦区外滩治理项目的高滩面区,创新采用“降水暴晒法”,通过围堰隔离海水,刈割阻断种子繁殖,旋耕破坏根系,同时在区域内开挖排水沟排水和降水,促使互花米草根断水消亡。目前,各方治理效果明显。


严防“死灰复燃”


斩草除根,仅完成了互花米草除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推进生态修复与生态提升,是重要的后半篇文章。


“既要除,更要管。互花米草种子广泛播撒,根系生长速度快,要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方塘河口互花米草除治项目负责人卢国伟介绍,按照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与技术要求,确保当年互花米草除治率超90%,次年对残存和新生草体连续除杀,同样超90%。



针对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极易复发的特点,盐城市将除治、恢复、管护作为整体,强化预警监测,增加巡查密度,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严防零星复发蔓延,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新生互花米草入侵,确保“治早、治小、治了”。



在东台市条南垦区大堤外,原先被互花米草侵占的位置,被成片的碱蓬草逐渐“补位”,这里是互花米草治理后生态修复试点,面积约1100亩,位于方塘河口北岸高滩区域。



“该试点为2022年翻挖深埋的试验区,对互花米草除治后,通过人工播种碱蓬等本土植物进行修复。目前,该区域籽播的碱蓬覆盖率超60%。”东台市林业中心副主任陈世荣说,两年来,试点区域本土植物得以重新生长,已形成碱蓬、芦苇等13种植物共存的生境,底栖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为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在治理互花米草同时,盐城科学规划并精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种本土植物、营造动物栖息地、构建生态廊道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韧性。东台市、响水县成功试点人工播种碱蓬等本土植物修复;大丰区、射阳县成功试点人工播种柽柳等本土植物修复。



遏制“绿色荒漠”蔓延并进行生态修复,盐城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改善向好。梁垛河口、方塘河口、川水湾、斗龙港出海口等湿地生态逐步恢复,除治区域招潮蟹、弹涂鱼、贝类等潮间带生物逐步回归。今年在沿海滩涂新观测到7种鸟类,全市有记录的鸟类增加到442种,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


盐城市生态环境局

摄影:周古凯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编:孙健
审核:刘萍
编辑:李苑
版式:张晨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苏省动员会在南京召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布群众信访举报受理方式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布作风纪律监督举报方式

灌南小秸秆“生”出大生意 生态“包袱”妙变“绿色财富”

曾“失联”10多天,这个热爱冒险的“小鸟勇士”平安回家!

江苏在长江大保护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共护一江碧水

江苏:以高水平生态保护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好文!请您点赞

江苏生态环境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省内外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及公众参与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