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和亲侄女的瓜,忒忒忒忒狗血

幽默   2025-02-02 10:31   黑龙江  

提示:点击上方追踪未解之谜一键关注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最近读《宋史》发现宋太宗的一个大瓜。


01


宋太宗和他的侄女,也就是皇兄宋太祖的长女昭庆公主,二人之间总像是藏着一种不可言说的关系,而且这层关系,在宋初是半公开的,但官史私史,又没人敢明着将这种关系形诸于文字。

我最早对二人起疑,是看到《宋史 . 高琼传》时,发现这么一段:


“端拱初,迁左厢,改领富州团练使。是秋,出为单州防御使,改贝州部署。其出守也,与范廷召、王超、孔守正并命焉。数月,廷召等皆复补兵职,琼颇悒悒。时王承衍镇贝丘,公主每入禁中,颇知上于琼厚,承衍每宽慰之。二年,召还。”


关键词:“端拱初”、“公主每入禁中”。

做为太宗的亲侄女,昭庆公主经常出入太宗宫中奇怪吗?

不奇怪。

但在端拱初年(988年),很奇怪。

且不说昭庆公主的父皇暴死究竟怎么回事,至少一母同胞的兄长赵德昭,异母弟德芳都在太宗手里死去。

有没有杀父之仇先不说,叔皇赵光义至少是她昭庆公主杀兄灭弟的仇敌。

所以,昭庆公主的两个妹妹,史书上不见与太宗有什么往来,更不要说关系密切。

但唯独昭庆公主,居然还频繁出入太宗宫中,过从甚密,这是不是非常抽像?



02


站在赵光义角度而言,对于赵匡胤一系,弄的弄死,关的关起来。

比如对赵匡胤的遗孀,自己嫂嫂宋皇后,就一直软禁着,宋皇后去世后,太宗拒绝为她成服,也不许群臣临丧,还不让皇嫂与大哥合葬。

虽说他没有为难兄皇的女儿们,但任其长女经常出入自己宫中,甚至连军国大事,特别是禁军重将的选拔任用这一机密,对她也不加隐瞒,是不是很反常?

另外,只从理论上说,高琼与太宗的渊源,可比宋太祖女儿与太宗的关系要深厚得多。

高琼是太宗在尹京时,就亲自挑中的贴身警卫员,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一起,为自己鞍前马后当保镖的心腹爪牙。

登基之后,他们均得到不次重用,替自己掌控禁军,特别是六班护从、殿前司等要害岗位。

可以说,太宗与高琼是君臣加主仆关系,而昭庆公主,不过是他本应防范密切监视的兄皇的家人。

现在高琼被暂时下放地方,何时受召回京,居然还得靠宋太祖的女儿在太宗之间沟通消息。

什么样的叔侄亲情,能凌驾于兄妹、姐弟亲情之上而不顾?

什么样的叔侄关系, 能让昭庆公主亲信到可以超越自己的铁杆心腹?

这些不由得我不好奇,进一步深挖史书的边边角角,不放过一切蛛丝马迹。



03


从正史留下的少许线索来看,太宗与昭庆公主的特殊关系,最早露出形迹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2月。

该月,登基不到16个月,皇位尚未坐稳的太宗突然驾幸昭庆公主家。太宗赐给公主丈夫——驸马王承衍银器万两,锦彩五千匹,赏赐之多,超乎寻常,也是太宗对外系亲属仅有的一例。

更特别的是,此次驾幸公主宅第,还赐给昭庆公主的儿子王世隆银百两、帛百匹。

王世隆并非驸马王承衍的独子,王承衍一共四个儿子:世安、世隆、世雄、世融,王世隆排行第二。

为什么宋太宗唯独只赏赐王世隆呢?

只看到史书强调王世隆是公主的儿子,所以王家诸子中,太宗只赏赐王世隆。


“以公主子为如京副使,历洛苑、六宅二使、领平州刺史”

——《宋史》卷250


难道王家其他几个儿子,只有世隆为公主所出?

答案是否定的,但怪就怪在,史书只明确王世隆是公主之子。

《宋史》中提到王承衍和昭庆公主的一个孙子王克臣(“克臣字子难,祖(王)承衍尚秦国贤穆公主(即昭庆)”) ,而王克臣的父亲是谁,史书偏不说。

但肯定不是王世隆,世隆四子均有名:克基、克绪、克忠、克明,唯独没有叫克臣的。

所以王克臣,只能是王世雄或王世融的儿子(长子王世安生于王承衍娶公主之前,可能是王承衍的前一个妻子乐氏所出)

也就是说,王世雄或王世融的其中一个是王驸马与昭庆公主之子。

然而,即使昭庆公主有至少两个儿子,但除了王世隆,其他儿子不论在宋太宗眼里,还是真宗眼里,还是昭庆公主自己眼里,都没什么存在感。

只有王世隆,最为特殊。

他的身世,似乎不只是公主之子这么简单。



04


在王家,王世隆作风格外骄恣,一惯目无尊长,瞧不起同辈兄弟,甚至对父亲的一堆兄弟也完全不放在眼里——“每坐诸叔之上”。

王家的叔伯们也不是一般人,大伯王承干做到寿州刺史,其他叔叔们也基本都是天子的近侍使臣。

不论哪方面讲,仅凭一个公主之子的身份,王世隆何至于如此猖狂。何况,无视诸叔,等于也没把父亲王承衍看在眼里。

奇怪的是,你说这孩子身份特殊吧,却又并不受王家人待见,王家人毫不掩饰对王世隆的嫌恶和蔑视:


“人皆嗤之”。


更奇怪的是,王家人不仅对王世隆态度不好,对昭庆公主也是如此。

《宋会要辑稿 帝系八》有这么一条记载:


咸平四年闰十二月六日,增秦国长公主月俸厨料米麦各三十斛。自王承衍卒,主家供亿稍阙,故令增给。


王承衍是咸平元年(998年)去世的,到了咸平四年(1001年),王家对公主的生活供应降级了,结果宋真宗还专门下令给她增加生活费,每月60斛米麦,以维持她生活水准。

王家家资富厚,供养公主不应成问题,何况站在王家利益角度来说,他们皇亲国戚的家族地位,最需仰仗的不正是公主和他儿子王世隆?于情于理不至于连生活费都“供亿稍缺”。

然而,王家人还真就这么对待公主,甚至,也不怕公主堂弟当朝天子宋真宗不高兴。

太宗崩了,老公也死了,在夫家不受待见,可昭庆公主在真宗一朝,却照样威风跋扈,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

真宗曾对宰执们特别提过昭庆公主的张扬:


“肩舆之出,民有犯其前导者,即捕笞之”


那么问题来了,昭庆公主在太宗一脉掌权的大宋,凭什么这么神气?就因为她是太祖的女儿?



05


再说王世隆。

宋真宗对王世隆的态度,也明显有异于别的公主子女。

王世隆死后,宋真宗特赠他泰州防御使,并召见王世隆三个儿子,各赐其名为:克基、克绪、克忠,(第四子克明尚幼,未在召见之列),并皆面授供奉官。

王世隆这份待遇,在太祖所有外孙里是罕有的,不光是身后待遇,史书对宋初三帝们所有外孙的记载,只有王世隆最详细,保留信息最完备。

甚至保留了他的字,这一点很重要,王世隆的名字,也似乎有意在昭示他非同一般的血统。

王承衍的四个儿子名字:

王世安、王世隆、王世雄、王世融

王世隆的隆字,非常特别,隆,在古时与龙相通。

比如隋唐时代帝王敕建的隆兴寺,本名是龙藏寺,而且,太祖所有外孙中,只有两个被史书记录其字,王世隆是一个,字本支。

另一个是太祖小女儿,永庆公主的儿子魏昭亮,魏昭亮字克明。

而且魏昭亮幼时没起名,是太宗把他叫到宫里,亲笔写下“从训”、“昭亮”二名,让小魏自己挑。

当然,光凭上面这些,依然不足以说明问题,真正凸显这母子俩特殊之处的,是她们的死期。



06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正月十二日,边关纷纷发来警报,辽邦有可能举国来犯:


“契丹奚王及南宰相、皇太妃、令公各率兵四万余骑,自鉴城川抵涿州,声言修平塞军及故城容城。”


警报传来的当夜,京师发生地震,此后几天,又连续两次地震,以至京城内外“屋宇皆动”。

这在古代,人们的恐惧不安可想而知。

此时西北正在用兵,党项李继迁势力已经攻陷西北重地灵州,势头正猛,向宋朝步步进逼。

宋真宗非常紧张,然而,他紧张的重点却放在内部。

首先,严禁民间研究天象,以及图纬、推步之书,悬赏告发者,并命令司天监、翰林天文院职官学士们,不许出入臣庶之家,占课休咎,传写文书,“违者罪之”。

同时,真宗必须做亲征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考”。

我发现太祖、太宗,每每亲征之前,先要消除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清洗一批不放心的人,宋真宗也是如此。

从三月开始,一大堆重要人物开始扎堆“逝世”。

首先就是明德皇太后李氏。

李太后什么人?

太宗驾崩时,她串联大宦官王继恩,阻挠当时的太子赵恒也就是宋真宗继位,想另立精神失常已多年的太宗长子赵元佐为帝,幸亏被真宗的顾命大臣吕端所挫败。

李太后敢这么做,在于她的哥哥,正是今天网上大吹特吹的所谓“大宋战神”李继隆,当时正在西北带兵,很有那么点年羹尧的意思。

好在真宗上位后,李继隆老老实实受召回朝,交出兵权,暂时退出军界,但他对大宋军界的声望和影响,依然还在。

现在大敌当前,李太后做为对真宗最有威胁的隐患,第一个被送走。

紧接着,4月,又挂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李太后的弟弟,留在京师做近臣的洛苑使李继恂。

至此,李家兄妹姐弟四人,留在朝中的两个都死了,只有在外的李继隆、李继和二人还活着。

顺便提一句,做为宋初重要军事统帅的李继隆,也只比他妹妹、末弟多活了不到一年,当年十一月真宗下诏亲征,十二月宋辽达成澶渊之盟,然后仅一个月李继隆就病发,二月初五就死去,是不是好死,大家看着办。

另一个去世的,就是本文主人公昭庆公主。

8月,公主之子王世隆也跟着去世。

巧乎?

问题来了,若王世隆只是寻常的公主们诸子之一,又何必非得单单把他挑出来送走?动机何在?价值何在?



07


昭庆公主势力受天子忌惮的另一例,向敏中的失宠。

向敏中既是真宗一手提拔上来的副宰相,又兼知枢密院事,真宗派他去前线河北、河东做朝廷安抚大使,以上万禁军护从,本来前程一片大好,然而,有人揭发向敏中私下议娶王承衍之妹,还立了秘约。

一个宰执,想与王承衍之妹结亲,理论上大可明媒正娶,为何要鬼鬼祟祟背着众人,背着天子?

而真宗知道后,果然很重视,亲自找王家妹妹核实,得实后,立即将向敏中驱逐出朝,长期外放西北。

那么问题来了,宰执大臣为何议娶王承衍之妹如此犯忌?

恐怕根子还在昭庆母子那里,真宗对昭庆公主母子通过王承衍的关系潜交重臣,颇为提防。

昭庆公主死前几个月,似乎对危险有所预感,觉得苗头不对,突然请求真宗,让王世隆出京外任州官——“求近州刺史”。

结果真宗一口拒绝。

从3月到8月,短短5个月,宋廷一共有11个重要人物扎堆去世,除了太后姐弟、公主母子抱团去世,还包括朝中唯一的宰相李沆、 权知开封府梁灏、主抓地方官员选拔的近侍夏侯峤、主抓财政的尚书左丞陈恕、刑部尚书柴成务、盐铁副使卞衮、前辽降将,现任河阴监军、主修汴河河口等漕运要道的宋雄。

李沆去世,为宋真宗重用自己的定策功臣寇准为相,扫清了道路。

权知开封府梁灏,他过去的任职也与昭庆公主夫妇多少有些分不开。而尚书左丞陈恕,他的死因也似乎别有奥妙。

仅从官职上看,陈恕似乎不够显赫,却是太宗一朝抓钱袋子的实权人物,在太宗手下专管财政十多年,“专权任久”,被太宗称赞“真盐铁”。

宋人也盛称“治(财)赋者以恕为首”。

抽象的是,这个为太宗把持财税的心腹重臣,在太宗崩逝后,竟敢不买新天子的账。

真宗即位后,命令陈恕把所有的财政情况详细上报,这本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陈恕却顶着不交,不论真宗怎么催,他也不加理会。

还美其名曰:


“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据正史的包装,这种“苦心”还赢得了上意理解,以至“真宗嘉之”。

至于真宗怎么个“嘉”法,陈恕很快就会领教。

五月,步李太后和昭庆公主的后尘,陈恕突然病倒,临死前,陈恕向真宗哀求,他的大儿子陈恕不务正业,净交狐朋狗友,请贬到外州去。

其实不过是找托词,让真宗放过他的儿子。

为什么花这么多功夫啰嗦陈恕呢?只为说明这几个月死去的要人,大多有非正常死亡的嫌疑。

所以一旦国家不稳,很多令皇权感到阻碍,或构成潜在威胁的人往往会被送走。



08


出于残存的亲情,宋真宗刚上位时,还是想过保全昭庆公主母子,只送走了驸马王承衍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从王承衍的本传来看,王承衍在太宗驾崩后不久就挂了,时间之近,差不多是随太宗而去。

王承衍死前,被真宗从军事要地天雄军治所即宋之“北京”大名府改调到山西永济,而且王承衍很快就病倒了,他大概知道怎么回事,请求罢去节度使,以乞一命。

宋真宗却亲自上门“探视”,还选派医官数人留在王家不走——“择尚医数人迭宿其第”。

王承衍随后就死了,他的葬礼也冷冷清清。


《宋史》卷124:咸平元年,护国军度使、驸马都尉王承衍葬,卤簿、鼓吹备而不作,以在太宗大祥忌禁内也


王驸马究竟是不是正常死亡,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他死了,昭庆公主与军界的高琼的关系纽带就去了多半。

公主母子对真宗的潜在威胁也就小了,既然小了,真宗暂时不忍心对娘俩下手。

只可惜了王承衍无辜受难,因为王驸马与昭庆公主是实打实的捆绑夫妻,严重违背了他本人意愿。

做为宋太祖陈桥兵变的翊戴功臣、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的长子,王承衍自幼性端谨,又文武双全,富于才情,“善骑射,晓单律,颇涉学艺,好吟咏”。

为了巩固两家的关系,宋太祖特将王承衍召入宫中,要将大女儿昭庆公主下嫁给他。

当时王承衍已娶妻子乐氏,乐氏虽出自小门小户,与王承衍感情却很恩爱。

而当朝天子主动找他当驸马,对整个王家的前途来说,本是富贵不可限量的事。

但王承衍就是不同意,还当面顶撞开国天子,搞到宋太祖收不了场,只好采取非常措施,安排四名贴身武士将这个不识相的王承衍扭送回府。


“以御龙直四人控御马载承衍归。”

——《邵氏闻见后录》卷一


御龙直,是皇帝的贴身宿卫,太祖时代叫“御马直”,总员也才二百左右,均由宋太祖在数十万禁军中精挑细选,“千百人中始得一二”。

而太祖一次却要安排四个御马直高手,才能将王承衍这小子拉回去,可以想像,王承衍在御前的反抗烈度。

王承衍冒犯天威也不愿与昭庆公主成婚,与原配感情好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不排除昭庆公主在那时就是个名声不太好的“问题少女”,否则王承衍不至于放着王氏家族时来运转的大好前程不要,死也不当皇帝的女婿。

可惜蝼蚁如何撼得动山岳?

对于乐氏,宋太祖出厚礼,将她强行另嫁,就这样,王承衍与昭庆公主成了夫妻。

王承衍和公主结婚后,索性躺平认命了,他在天雄军做他的节度使,老婆却留在京师陪伴天子,至于二儿子王世隆又是怎么来的,他都不管,也管不了。



09


那么问题来了,赵光义为什么要这么干?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梁武帝萧衍的好弟弟萧宏。

萧宏利用梁武帝大女儿,也就是自己大侄女萧玉姚的放荡,与之私通,进而一起谋逆,萧宏策动萧玉姚设计弑杀亲爹,然后萧宏当皇帝,萧玉姚当皇后,叔侄俩共坐江山。

这一计是如此的刁钻,萧衍确实没有提防自己女儿,萧宏差一点得逞。

即使事败了,萧宏也没被兄皇追究责任,竟以寿终。

很难说,从大宋开国第一天起就觊觎大位的赵光义,是不是想抄萧宏的作业?

而且,他似乎走得比萧宏更远,竟然长出了歪果。

所以,通过梳理太宗与昭庆公主这段秘史,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太祖暴死,太宗夺位,昭庆公主在中间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那个“烛影斧声”,迷团重重的夜晚,昭庆公主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既然江山已到手,昭庆公主母子已失去利用价值,相反,还拖累太宗与大宋的声名,太宗可以除掉赵德昭、赵德芳,却又为何让她们活下来,还为她们培植势力?

太祖生前是否觉察到女儿与皇弟赵光义之间这不堪启齿的秘密?

王世隆究竟出生在哪一年?太祖是否知晓?

这一切迷底,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追踪未解之谜
↑↑↑点击关注本公众号,立即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