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的一个秋天,17岁的青年陈宏启和他的伙伴们从城市来到河南虞城刘东沟插队。这段历史悠久的插队经历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一种经历,也是一段温暖的人情故事。
陈宏启和其他知青一样,刚到乡村时完全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城市的舒适让他们对农田的艰辛毫无准备。身体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对食物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当地简朴的供给。清汤寡水的饭菜和稀少的馍馍野菜使得他们经常感到饥饿,面对这样的生活,他们的抱怨声此起彼伏。
有一天,陈宏启站起来表示:“我兜里还有几块钱,明天我去代销点换点吃的,哪怕是鸡蛋也行。”然而,当他来到代销点时,却发现粮票和鸡蛋票是交换食品的唯一途径,刚到乡下的他们显然没有这些票证。
生活的困顿让他们对美食充满了渴望。一天傍晚,陈宏启在回村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农户家养了一群鸭子。鸭子们的叫声让他垂涎欲滴,回到住处后,他决定不顾一切去弄点吃的。夜色降临,他悄悄来到了农户的院子外,看到一处不牢固的篱笆,他便悄悄地溜进了院子里。
他抓住一只鸭子的腿,试图迅速带回去。然而,鸭子的骚动引起了屋里的灯光,农户也醒了过来。陈宏启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鸭子们的乱飞似乎成了他的掩护。好在农户只是随便看了一眼,没有发现他,他迅速抓着两只鸭子跑回了住处。
第二天,大家还在睡梦中,就被外面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养鸭的老乡找上门了,他大声质问:“是不是你们偷了我家的鸭子?我今天一数少了两只,就想起了你们几天来总是看我家的鸭子。”
面对质问,陈宏启和他的伙伴们只得低下头来,他们翻遍了口袋也无法拿出任何赔偿金。老乡看到他们的窘态,决定提出另一个解决方案:“没有钱?那这样吧,抓鸭子的事,你们中的一个人娶我女儿就算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宏启开始频繁地去老乡家帮忙,逐渐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还主动教老乡的女儿二丫读书识字,而老乡则向他传授了养鸭的技巧。通过这些日常的互动,他们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
陈宏启从最初的无奈接受,到后来对二丫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意识到,这段生活虽然起初充满了困苦,但也带来了意外的缘分。到了应该回城的时刻,陈宏启特地写信告知了父母他的新情况,父母理解他的决定,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与二丫结婚,并共同经营养鸭事业。
故事的结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和人生的智慧。陈宏启和二丫的婚姻不仅化解了最初的尴尬,还带来了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这段经历证明了,生活中的意外和困境,往往能够成为我们人生中的转折点,让我们遇见真正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