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忙人读的《易经》(原文+白话+解读版)64期有声书珍藏版
《黄帝内经》有云:
1.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2.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3.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
4.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5.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6.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
这些经典名句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血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地理解中医对"血"的认知和应用。
中医中的“血”是一个包含有形血液和其功能的概念。
中医认为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具有濡养化神的作用,为脏腑、经络、各种器官等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如中医所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人体任何部分如果缺少血液的供养,都会影响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生理功能紊乱以及组织器官损伤,严重缺血还能够危及生命。“血者,神气也”表明血不仅是物质基础,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
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生成水谷精微。血液的生成有奉心化气之说,将饮食水谷经过脾胃之气的运化生成水谷之精,营气和津液注入于脉,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贯注心脉,经过心火的作用化成赤色的血液。心脾两脏生血、主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作用。同时,肾所藏的肾精也是血液生成的基础物质之一,肝藏血,精血同源,与血液的化生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调脾胃在气血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是人体气血生成的关键器官。 首先,它具有濡养作用,为脏腑、经络等提供营养物质。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足够的血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缺乏血液供养,就会导致机体生理机能失调,组织脏腑受损,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其次,血还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而协调,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和血液运行的调和与流利。如果血虚、血热或血液运行失常,就会发生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病变。“血以养形”指出血的主要功能是滋养身体,维持形体的健康。中医理论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都是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液的生成与脾胃、心、肺、肾、肝等脏均有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行血可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血液的生成。肾所藏的肾精也是血液生成的基础物质之一,肝藏血,精血同源,与血液的化生密切相关。血液的运行也与心、肺、肝、脾等脏有关。心气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肺气辅助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肺气宣发与肃降可以调节全身的气机;肝脏具有储藏及调节血量的功能,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还防止血液外溢;脾气旺盛保证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血液外溢。“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描述了肝脏在血液储存和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心脏在推动血液循环中的功能。血虚等血液问题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如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往往与血虚有关。通过补血、调理气血等方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血与津液同源,血液耗伤可以伤津,伤津也可以耗伤血液,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例如,在一些失血过多的患者中,往往会出现口渴、咽干等津液不足的症状。而在一些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中,也可能会出现血虚的症状。“血不荣筋,筋脉拘急”说明血液对筋脉的滋养作用,如果血液不足,会导致筋脉拘急,即肌肉和筋腱紧张或痉挛。“血枯则神散”指出血液不足会导致精神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
养血谚语
一日三枣,长生不老。
血虚则补,血瘀则通。
食补不如睡补,睡补不如心补。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血虚多梦,血旺神足。
血气方刚,不可阻挡。
血足则神安,血虚则神乱。
养血先养心,心安则血畅。
血虚生风,血旺生力。
血虚则寒,血旺则温。
举手之劳,功德无量!
《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我有个好消息告诉大家,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无需花费一分钱,就能掌握中医的宝贵知识!你没听错,完全免费!
倪海厦亲传弟子开课,免费学习3年!
精一书院有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开学典礼、见面会、中医知识大赛等,有专门的学习社群,有老师带班答疑,不怕学不懂!
有心学习的不要错过这次机会,赶紧识别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添加预科班老师开始申请吧👇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