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康有为,不见谭嗣同

文化   2024-10-02 09:43   吉林  

遍地康有为,不见谭嗣同


1875年,年仅5岁的光绪成为了大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年幼的他甚至还需要太监抱着,才能坐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而慈禧和慈安太后,则成为了大清朝的实际掌权人。


这一年,十岁的谭嗣同深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初次得到了爱国主义启蒙。而17岁的康有为还在做着科考的准备。


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此时的他们都不知道,真正能改变世界格局的可不能靠这些儒学思想。


在接受西方思想开悟这件事上,康有为明显走在了众人的前面。他率先意识到传统文化学术无法救国,便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是光绪五年,即1879年,足足比谭嗣同的顿悟早了9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是康有为人生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便给了他极大震撼。


1889年,19岁的光绪终于可以亲政了,前提是必须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即后来的隆裕皇后。而所谓的亲政其实还是脱离不了慈禧的束缚,年轻的小皇帝想放开拳脚,势必要与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发生对冲。

光绪是认同西方文明的,尤其是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印象深刻。就在他亲政的第二年,便萌发了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改变清朝积弱局面的想法。

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从光绪皇帝到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都大受刺激。主战的光绪皇帝几番拖延,最终还是在慈禧的压力下,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在光绪亲政的前一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考试,并且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当然,这一次以失败告终。


1895年,李鸿章签下了《马关条约》,直接激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一腔愤慨。当时,康有为本就在京城准备应试,便联合18省的举人联名请愿,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谭嗣同也在其中。


这之后,康有为呈上了第三封奏疏,这一次,压抑着屈辱、愤懑和怒火的光绪皇帝看到了曙光。


就在康有为积极劝说光绪变法的同时,谭嗣同也结交了一位重要的朋友,他就是康有为的爱徒梁启超。


变法开始前,康有为与梁启超共同组织了保国会,而谭嗣同也逐步成长为了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它被称为“百日维新”,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康有为等人经受着各方打击,即便他们身后有光绪的支持,依然无法与守旧派相抗衡。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无情地发起了一生中的第三次政变——戊戌政变。在痛骂了光绪后,便将光绪幽禁了。此后,慈禧又以雷霆手段封锁了北京各大城门,并派出3000精兵强将围捕维新派。


这时,康有为和谭嗣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谭嗣同选择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去做这变法流血的第一人。这是他为变法所做的最后的反抗。


谭嗣同本可以逃过一难,可他定要用死亡为世人敲响警钟。慈禧太后恨他入骨,刽子手使用的武器也从利刃换为钝刀,以至于在被砍了三十多刀后,谭嗣同才咽气。就义之时,谭嗣同不过33岁。


谭嗣同等人选择了为正义献身,而康有为则脚底抹油跑路了。一路逃到了日本,他出去躲一躲风头,计划东山再起。


康有为的想法很明确,慈禧不可能活得过他,等到慈禧一死,他就可以继续联合皇帝进行变法。而为今之计,则是为了变法积攒力量。


于是,康有为便过上了多国流窜的生活。这笔钱很快就花光了,为了解决手头的问题,康有为便打着维新变法的名义,向各国华侨筹款。于是,各国华侨纷纷捐款,康有为的手里又有钱了。


但他没有拿着这笔钱去投入到变法事业上,康有为眼看回国无望,便将这笔钱用在和吃喝玩乐上。


同时,康有为借着自己在国内维新变法所积攒的好名声在国外的华人聚集地大肆开办演讲,演讲的主要目的却是为了接受爱国华人的募捐,用募捐得来的钱继续去别的国家招摇撞骗,在骗钱的同时沽名钓誉,吸引了很多爱国女青年,康有为有四房姨太都是这样“骗”过来的。

自在飞花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