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司——好学远山 望海观潮
按理说,市级以上领导才配有专职秘书,可如今,县区的小领导们身边也多了个“联络员”。这“联络员”可不简单,开会前准备发言稿,下基层全程陪同,写材料熬夜加班,简直就是领导的“贴身小秘书”。
你看那县委书记、县长们下乡考察,前有“联络员”联系村干部,后有“联络员”拎包递水,汇报材料准备得妥妥当当。领导说啥他记啥,比录音笔还灵光。这哪是联络员,简直就是领导的“影子”。
再说说这“联络员”的来头,明明没资格配秘书,却非要整个联络员来撑场面。这现象在基层,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领导走访困难户,“联络员”也得跟着,记录谈话、拍照留念、准备材料,领导跟群众的直接交流反而少了。
这“联络员”泛滥,危害可不小。一是浪费资源,多一份工资福利,多一份办公设备,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二是让领导“退化”,开会不动脑,下基层不费心,久而久之,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的能力都没了。三是损害形象,群众看到的是被“联络员”围着转的“官老爷”,哪还能看到实干的干部?
说到底,这“联络员”现象就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缩影。有的领导图面子、讲排场,虚荣心作祟;有的领导怕麻烦、想偷懒,投机取巧。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更损害了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基层工作,讲究的是深入实际、联系群众。领导都躲在“联络员”后面,怎么可能了解真实情况?怎么可能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隐性秘书”现象,必须从严治理。
要刹住这股歪风,领导干部得强化责任意识,主动走进群众,真正为民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别让“联络员”成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心墙”,让基层工作回归本色,让干部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咱们得明白,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不是被人伺候的“老爷”。让“联络员”现象刹车,让基层工作回归正轨,这才是咱老百姓期盼的好干部、好作风!
来源:望海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