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乡村的上海人飞地

文摘   2024-11-01 09:38   上海  

导读

现在,越来越多上海人居住到了外环,甚至郊环。有那么一个地方,没地铁、又偏远,而且是个大农村。但这里,却生活着大量上海人,特别是南市区的人!    

奉贤塘外

我女朋友晓倩,住在奉城的。晓倩有个邻居老朱,是塘外镇搬来的。

老朱通过晓倩,强烈要求我采访他,了解奉城的上海人聚居区。    

我开车到了奉城兰博路,老朱上了我的车,带我前往塘外。

老朱非常激动,他说希望借此机会,让大家了解,市区上海人在奉贤的扎根经历。    

通过和老朱的交谈,我慢慢了解到,上海人迁徙到奉贤的艰辛和渊源。

开车通过桥梁,跨过了G1503绕城高速。

这里非常的不方便,因为被绕城高速隔绝了。    

原本就有些冷清的奉城,过了绕城高速后,更是一片荒芜。

而塘外镇,就是矗立在这个荒芜农田中的一个定居点。    

    

塘外镇北面与东面,被G1503所隔离。西面又被S3沪奉高速隔离。只有南面的奉柘公路,稍微提供了一些流动性。这个镇子被几条公路包围,人为的被隔绝起来,更像一个孤岛。    

塘外镇,现在隶属于奉城。而塘外历史,也是跟随奉城而起。    

明清时期,奉城就是用来抵御海潮的前沿。在护城河之外,又筑起一道月牙形的堤坝。时至今日,川南奉公路这段路,依然是弧形弯道,可以遥望当年的影子。    

    

当时以河塘分界,之内是奉城区域,之外就是抗灾前沿。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河塘之外土地扩张,耕作面积越来越大,慢慢形成了塘外镇。    

    

塘外村落名字,仍有滩涂影子

“阿拉上海人”    

如果说,塘外镇是地理孤岛,那文化孤岛更是无疑,因为这四周都是说奉贤本地话的,只有塘外镇的中心区域,却保存了成片上海话。

老朱带我进入一个小区。    

进去后,就听到大量上海话,其中以老年人居多。

老朱和一个老太亲切问好,把我介绍给对方。

我开国语,和对方问好。    

老太却说:侬搞来!阿拉上海人!

我笑笑,说:在奉贤开国语习惯了,不好意思呀。

接着,我询问老太是哪里过来的。    

老太说:阿拉都是南市区来的!

一旁围观的爷叔也说:是的呀!此地南市区的人,昂行昂是的!    

通过交谈得知,不光这个小区,塘外大部分小区,居民都是来自上海市区,主要就是南市人!    

五四农场    

通过和大家交谈,我大致得到了一个迁徙流程。

60年代开始,很多上海人前往郊区农场工作。

有崇明的长江农场、东风农场等等。    

也有南汇的东海农场等等。

而奉贤的五四农场、燎原农场,当时有很多上海人工作。

因为分配原因,大量的农场知青、职工,都是南市区的。    

以至于,在奉贤深腹地,形成了一个上海方言岛。

而这些南市人形成生活圈子,逐渐扩展到塘外。    

现在的五四农场已经改头换面,很大一部分区域划入海外森林公园。

此外,光明集团也在此开展农业生产,原来的农业用地,基本都划入 旗下。    

平民的乐园

90年代开始,原本迁回市区的南市人,又陆续回到了塘外,并在此安居乐业。    

究其原因,就是塘外房子低廉价格,以及乡土情结,产生了这种奇妙组合。

上海知青、农场职工,对奉贤充满感情,也非常熟悉这里。    

而当时上海市区房子稀缺,以及南市局促的居住环境,都迫使平民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他们熟悉的塘外,成为了战略目标。    

21世纪后,随着上海市区的房子暴涨,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越来越多的南市人,开始前往塘外生活。    

塘外不论哪个时代,价格都是奉贤垫底的。买不起市区,结不起婚的南市人,开始有了新的选择。    

从90年代的集资房,到21世纪的商品房。源源不断南下的上海人,搬迁进了塘外,为这个南部边陲小镇,注入了勃勃生机。    

    

塘外北部,紧贴着G1503的几个商品房小区,今天看来地理位置不佳,而当时来说,是优质的核心地区了。    

在G1503建设开通之前,这里拥有良好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以及低廉的房价。

现在,走进这几个小区,仍然可以听到不绝于耳的上海话。    

南市飞地    

南市对塘外影响之深,在整个奉贤实属罕见。

21世纪后,除了动迁大居外,很少有上海人开拓聚居地,建立成片的定居点了。    

南市人在塘外的移民,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开辟了一条公交路线——沪塘专线。

沪塘专线,是一条塘外开往市区的线路。终点站在金陵中路淡水路。    

此外,这里有深刻的南市烙印,很多地方,仿佛有老上海的既视感。    

    

老上海风格的茶室,在奉贤极为少见    

    

诸如此类的老上海美食    

塘外生活

平心而论,这里的人口,以及热闹程度不及奉城,但基本生活也算齐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塘外房子整体价格偏低,比奉城都便宜许多,更不要说南桥、上海之鱼这种核心地段。

基本上,精装修、楼层好的商品房,在1.1万左右。    

如果是集资房,底层、或者简装、毛坯的,那可能就1万不到了。    

    

    

在奉贤,很流行这种小车库,用来存放电瓶车和杂物    

而塘外也好,奉城也罢,他们当地商业有个特色。就是6层建筑,1楼是商铺,2楼开始是居民区,这一特色贯穿了整个老城区。    

银行也有好几家    

    

塘外北部的商业街,这一区域非常热闹    

    

塘外南部商业街,较为冷清

如果说劣势,那不得不提G1503。主要就是G1503阻隔,把这里与北部的奉贤隔开了。    

    

要通过G1503,要么开车过大桥,要么走这样的天桥

而G1503又与南下沪奉高速汇合,而这个汇合点,就在塘外。    

因为就在高速路口,所以塘外居民想开车进入S3或者G1503,反而要绕一段路。    

    

高速公路围绕的塘外镇

尽管有着高速的噪音,影响了一部分居民。但高速公路,还是提供了很大便利性。虽然饶了点路,但前往上海市区还是很方便的。    

此外,塘外保留了原始的乡野气息。    

在这里徒步远行,非常的惬意,能感受到原生态的上海郊野风光。    

    

    

而根据笔者多次来访观察,塘外的居民,老年人占很大比例。

因为都是上海人,从南市区来的,所以他们经常在一起活动。    

例如下图的中国象棋,老爷叔在旁边一坐,就是一整天。    

夕阳西下    

到了傍晚,夕阳特别的绚丽,在这里朝着南边的杭州湾瞭望,大片的郊野风光一览无遗,广袤的海湾区域,几乎没有超过4楼的建筑。    

通过几次走访,笔者也渐渐地了解到,塘外方言岛的现状。

这里确实有很多上海话,但却日益萎缩。    

居民区、菜场、超市、商店,往往是上海话、本地话、官话的三种混合。

这里似乎正在经历人口替换。    

    

越来越多外牌车,以及北方美食

我询问居民,这里上海人现状。    

之前的老太,回答我说:小阿弟,我和你说,现在还住在这里上海人越来越少。花头浓的搬到浦江镇,花头少点的,搬到了奉城。只有阿拉这种老年人,还继续待在这里了。    

我询问老太,想搬走吗?

老太回答:不搬了,不搬了。南市区都没了,我的老家都被拆了,我还能去哪里?这里就是我的家。    

我又询问老朱,为什么从塘外搬到奉城。    

老朱说:我也舍不得呀,那么多老邻居,自己生活多年的社区。但是真的没办法,没有医院,只有一个卫生院,还搬到南桥去了!买点衣服什么的,选择余地小。各方面来说,塘外生活配套,比奉城差远了。    

我说:那你搬过去,要贴钱的吧?

他说:是要贴点,但我儿子蛮好的,补贴我钞票,让我放心搬家。    

我说:那你蛮好的,有个孝顺儿子呀。

他笑笑,然后我们又聊了很多。

老朱坦言,年轻人不喜欢住在塘外,他们都想住在浦江镇、南桥这样的地方。    

中年人,也因为种种原因,迁出了塘外。

现在,可能除了60岁以上老年人,南市的中青年,对塘外的感情日益冷淡。

看着人来人往的老年人,我心情非常复杂。    

这些老人,估计没能力,也没有意愿搬到其他地方。

或许,他们就和塘外一起,继续萧条下去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搬走,补充进来的,都是说着官话的居民。

塘外的南市人聚居区,正在快速的萎缩。    

可能再过20年,这里就可能和周围的奉贤乡村无异。

上海人在奉贤的飞地,这一奇特现象,将不可避免消失。届时,塘外回归其原本的底色。    

而南市人的移民历史,终将会谢幕。    

唐山路小开
上海人说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