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由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智能学院、电子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共同举办的“挑战杯”五院联合宣讲会圆满结束。为更好地向有意参赛的同学介绍参赛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参赛经验,活动邀请了校级宣讲团的汪文韬同学对本届“挑战杯”进行详细介绍,同时邀请了往届优秀选手进行经验分享。本次宣讲会有四十余名同学参与,同学们在宣讲会中对“挑战杯”这一赛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活动回顾
首先,汪文韬对“挑战杯”进行了介绍。汪文韬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挑战杯”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其赛事宗旨,详细说明了“挑战杯”赛事的多元化体系。本届“挑战杯”系列赛事通过设立“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跨学科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特别贡献奖”等三项赛事,为各位同学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展示舞台。汪文韬详细讲解了赛事日程安排、报名流程、作品提交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实用信息,以确保每位参赛者都能准确把握赛事脉络,避免不必要的疏漏。他鼓励在场的同学积极参与,勇于挑战自我,希望大家都能通过“挑战杯”这一平台收获满满。
接下来,往届优秀参赛选手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分享。
计算机学院的石晶同学分享了“DAG(有向无环图)分布式账本的性能度量”这一工作。DAG账本与传统链式账本有所不同,它通过复杂的链接关系实现更高的数据并发处理能力,其设计允许并行记录区块数据,使其在分布式账本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石晶同学所在的团队对DAG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克服了DAG结构建模和性能指标设计中的复杂挑战,旨在推动其技术发展与应用。在分享参赛经验时,石晶同学建议合理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建议同学们要评估团队成员的能力,做好时间规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此外,石晶同学也建议要注重项目的创新和实用性,可以考虑通过一个演示(Demo)来展示项目的独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建议选择技能互补的队员,实现协作效果最大化。
电子学院的张宗鲲同学分享了“基于衍射神经网络的非互易图像加密解密器”这一工作。随着神经网络模型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及其在越来越多领域的应用,其能力与功耗严重受限于硬件的计算能力规模与能源开销。光计算是一种利用光子独特性质的新的计算机制,其相比电子器件,在显著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和降低功耗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图像加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变得愈加重要,图像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基于此,本作品利用衍射神经网络的互易特性,实现了矩阵变换机制和自编码器机制下的图像双向加密和解密,还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安全性与普适度,能够适用于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加密场景。随后,张宗鲲同学还分享了参赛注意事项以及参赛时各个时间节点的具体工作内容。最后,她强调在答辩时着装应尽量正式得体,并注意和评委的眼神交流,在必要时可以加上一些肢体语言。
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梁芸同学分享了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新物态”和“超冷原子系统与DMD技术”的两项工作。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新物态”工作中,她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入手,以其为平台,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和matlab的仿真模拟,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可用于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中发现新物态的方法,然后借助Gross -Pitaevskaill(GP)方程,模拟了亮孤子在不同势阱中的动力学演化行为。在“超冷原子系统与DMD技术”工作中,她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并搭建了DMD的成像光路系统;查找并选定了加权的格希贝格-萨克斯顿算法,并依据该算法的思路进行编程;之后将程序生成的全息图像输入DMD配套的软件,通过FPGA将读取到的二进制信息流输入DMD芯片,从而控制每个微镜的状态。通过后级光学系统的过滤,最终得到想要的成像效果。
随后,梁芸同学分享了她的宝贵经验。她基于亲身体验,推荐选手组队参赛以减小任务量;她也建议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选偏技术、偏实践的选题以体现院系学科特点。此外,她也介绍了自己时间分配的相关经验。
集成电路学院马利豪同学分享了“三维声源算法:声矢量阵列结构设计与系统实现”这一工作。声源定向技术因其广泛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而实现声源定位的过程中,传统方法依赖于声压传感器阵列,相比之下,单个声矢量传感器凭借其对矢量的捕捉,能够进行基本的声源定向,进一步通过部署声矢量传感器阵列,可以收集到更为详尽的声矢量信息和空间信号,为提高生源定向的精确提供了有力支撑。随后马利豪同学进行了经验分享。他强调选题时应该充分考虑题目内容的创新型与可行性,阐明背景和逻辑结构。报告中对于数据要用图表等直观表现结果的方式呈现,结果讨论中要结合实际意义、优化改进和未来发展路径进行详尽讨论。最后马学长认为,除了报告的内容要严谨完整之外,团队协作和产品思维也是很重要的,“挑战杯”的比赛考验着团队人员的多方面能力。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