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广元女儿节“曌动广元”群众巡游活动中,朝天区李家锣鼓大放异彩。“太精彩了,李家锣鼓奔放豪迈、充满激情,听后让人振奋。”巡游现场,观看表演的市民刘方科一边称赞一边拿着手机拍照。
据了解,李家锣鼓是广元市朝天区的汉族传统音乐,是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朝天区李家境内,因件制多、构造奇、曲牌丰富、技巧繁复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巴蜀民间的艺术奇葩。如今,这项民间特色艺术从大山深处走向节庆中的大雅之堂,是有何特色和亮点呢?
巡游现场,演出队身穿红色服饰,手持锣鼓,精神抖擞地穿梭在人群中铿锵有力地敲打,一声声具有节奏感的敲击声响彻街巷,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拍照。“李家锣鼓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现场解说。李家锣鼓这项民间艺术有何独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锣鼓传承人刘三加给出了答案:李家锣鼓产生于唐代时期,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有着真率质朴的地域特色、悠久的传承历史,以其激昂奔放的节奏、变幻莫测的鼓点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深受群众喜欢。据了解,李家锣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共有120多个曲牌,有表现历史掌故的,有表现生产劳动场景,抒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美好情感的,曲牌风格独特,诙谐幽默,奏法各异,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曲谱《狮子罗》《画眉跳架》《连枷争工》《抱鸡母引儿》等充满了乡土文化气息。李家锣鼓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其奔放豪迈、充满激情的演奏,能为许多场面增添不少气氛,运用于生产劳动、生活大事等场景之中。“无论婚丧嫁娶、修房立屋、逢年过节,还是欢庆丰收、集会庆典,人们都喜欢打锣,营造气氛。”刘三加说,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往往请几拨锣、几对唢呐,同时演奏,热闹非凡。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一家人或院子里,不分男女老幼,围坐一起,边打锣边品茶饮酒,解除疲劳,悠闲怡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现代文化、生活空间多元化的影响,在农村打锣鼓仅在大型庆祝活动和婚丧嫁娶可见。加之部分老艺人相继过世,年轻的外出打工,学的人少,造成李家锣鼓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亟待拯救。“李家锣鼓是祖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这份遗产,努力将其传承下去。”今年70岁的刘三加对李家锣鼓饱含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就听李家锣鼓,再到后来学习、传承。李家锣鼓贯穿着他的一生。多年来,刘三加在演奏生涯中,掌握了很多的高难度的打法,形成了鲜明的表演特色。为了保护李家锣鼓文化,朝天区相关部门充分给予其生活补助,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和授徒活动中。同时,刘三加为了更好地传承李家锣鼓,大量走访民间,寻找锣鼓遗法,掌握了许多新的演奏技巧和技法,整理出了数套李家锣鼓鼓谱。李家镇第二小学将锣鼓文化引进课堂,成立锣鼓特色班,邀请刘三加传授锣鼓打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锣鼓文化传承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朝天区还组织创作人员对李家锣鼓进行挖掘,创新艺术形式,探讨与现代说唱音乐、器乐、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及融入现代舞蹈元素,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力争让传统锣鼓艺术不断推陈出新。“这次广元女儿节活动中,李家锣鼓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还有一些年轻人主动前来学习呢。”在刘三加看来,只有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在保持传统锣鼓特质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完善和创新,李家锣鼓这门艺术才能“敲”得更远。(刘旭)来源: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