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品 | 行走绿廊·宋兆禴:“戊辰四俊”之一,江浙流传美名

民生   2024-10-22 21:00   广东  

明代,揭阳人才辈出,文人士子星光熠熠,他们互相交流,诗酒唱和,创作出许多精品佳作,在岭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明代崇祯年间的宋兆禴就是其中的一颗明星。

宋兆禴(1598~1640),出生于渔湖都凤围村(今属榕城区新兴街道东郊社区),崇祯元年戊辰岁(1628)因与同县士子郭之奇、黄奇遇、辜朝荐同时考中进士,史称“戊辰四俊”。历任江西广昌县令、杭州仁和县令,当时榕城建有一座“龙飞首盛”牌坊以示纪念。

宋兆禴故居位置图。阿龙 制图

2024年仲秋,“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榕城区新兴街道东郊社区凤围宋厝,寻访宋氏先贤宋兆禴的故事。



祖辈耕读传家
自小聪颖过人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明万历年间,宋兆禴(yuè,揭阳音iag4(跃),古代宗庙祭祀的名称)出生于与揭阳县城东护城河一河之隔的凤围村。他的祖辈以耕读传家,是村中的大户望族,资产殷实。

宋兆禴画像。资料图片

他的父亲宋汝翼,少年时便聪颖过人,一日能记诵长达数千言的古诗文,且禀性慷慨,仗义疏财,为人旷达,常与诸生纵情诗酒,交游甚广,文学唱酬氛围很浓。宋兆禴自幼酷似其父,勤奋聪慧,伶俐颖逸出众,又身处文化氛围极浓且衣食无忧的良好环境,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他初进学堂读书,诵古诗词朗朗上口,深得塾师赏识。长成之后,好与师友结伴游览,诗文答对,流觞曲水。

万历四十六年(1618)邑绅举荐他赴省乡试,以优异成绩得中举人。父母不望其显达为官,而让他在家研习古文典籍,还延请名师指引伴学。崇祯元年(1628),宋兆禴已是饱学之士,在师友鼓励下,踌躇满志地上京赴考,一举成功,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在揭阳与同县士子郭之奇、黄奇遇、辜朝荐同时考中进士,史称“戊辰四俊”,并在榕城建“龙飞首盛”牌坊,而在整个潮州府与同科进士郭之奇、黄奇遇、辜朝荐、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李士淳被时人合称“戊辰八贤”,并在潮州城建“盛世元凯”牌坊。



离任江西广昌
当地建祠纪念



宋兆禴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广昌县(今属抚州市)县令。广昌地处江西和福建毗邻的武夷山区,交通闭塞,历来较为贫穷落后。

上任之后,宋兆禴首先到县境各处走访,了解民生,但见县城杂乱,民生凋敝,地多蛮荒,百业待兴。熟悉当地情况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理历年积案,平反一批冤假错案,解救蒙冤受屈人员,得到百姓的拥护。接着,他邀集地方士绅,修订乡规民约,布告全境,整顿社会治安,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倡导各地兴办学堂,延请名师教育弟子,培养人才。为发展县城,他组织对县城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对全城街道商铺进行改造建筑。他还捐出俸禄,组织建造桥梁,整修道路,修葺祠观庙宇。短短几个月,广昌全境出现了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

因他在广昌县大张旗鼓地干出了卓著政绩,深得百姓拥戴,朝廷为嘉奖他,还特意恩赐封他的父亲为文林郎。不久,宋兆禴的父亲去世,他立即按风俗赶回家丁忧。康熙《潮州府志》在宋兆禴传中,说他在广昌县任上只有短短10个月,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清讼兴文,建筑县城”。他离任回乡,“邑人思而祠之”,当地士绅百姓颇为怀念他这样的好官,纪念他卓越的政绩,专门为他建了生祠。



离任浙江仁和
百姓扳车挽留



宋兆禴为父守孝服满之后,朝廷任命他为杭州仁和县(县治在今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县令。他到任后,继续保持清廉勤政爱民的好作风。他处理政务事件,讲求实际,不凭虚言文节,经办的案件,秉公执法,决不徇私舞弊,更不会受人请托。他常说:“公则明,廉生威,清正廉明才不负百姓厚望。”他在任期间,还处理了多宗积案。

宋兆禴在仁和任职期间,每有空闲,喜欢邀文士诸生,游杭州西湖苏白二堤。有时上名山赏景,会文赋诗,酬谢答对。杭州关帝庙有他所撰的一副对联,几百年来广为流传。通过和文人观游唱和,饮酒吟诗,结识了地方许多贤士。他还乐意组织地方士子,讲授交流学问,辅助他们学习。他曾经订刻《蒙引》《潮音》等书用于教学。通过订刻这些书籍,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宋兆禴明礼旷达,不任羁束,乐于助人,不拘小节,传为佳话。在仁和期间,有一年举行县试,一位名叫沈嵊的人,因到山上游玩,饮酒赋诗而忘了参加考试。在家人的督促下,他醉眼未开来到试场,见座位已满,没法考试。他便于试场墙壁上挥毫大书,写了一首很有文采的登高词。题完跌坐,宋兆禴拍其肩膀道:“我得一贤契唉!”还称赞他,“我虽不如唐贺知章,但你却如李白一样有才情。”后来,宋兆禴把沈嵊推荐给督考的提学使,沈嵊成为县中秀才。

康熙《潮州府志》上记载,宋兆禴在仁和“莅任五载”,任职5年,他的同年挚友郭之奇评价他“坦意牧民”,同郡大埔县贡生黄一渊评价他“清简爱民,雅好士”,都异口同声,一致好评。他为仁和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受到广大百姓的赞扬和尊敬。但是,他性情豪宕,不拘小节,不屑迎合上司,得罪了盐运使,受盐运使恶意中伤,被朝廷解除县令职务。当他要离开仁和县时,当地老百姓都涌来相送,仁和人民舍不得这个亲民、为民、爱民的好官,很多人用手扳住车轮挽留他,使他一时无法离开,最后只得等到夜半才出行离去。



以诗名世
文笔生辉



“登斯楼也,极目渔湖,连城而东,环都皆水,界两河而尽头,如岛在海,如舟在江……揽黄岐之秀丽,絜紫峰而崔嵬……”

乾隆《揭阳县志》艺文,录得宋兆禴的《重开进贤门记》一文。《重开进贤门记》,是宋兆禴为城楼兴建而作。明天启元年(1621)辟建的这个城门,使城内城外多了一个交通要道,城郊特别是渔湖都极西地带的群众进城更为便捷,作为近城的居民,宋兆禴欣喜万分,遂以游人身份写登楼所见。城楼高耸,绿水环城,视野之开阔,江山之秀丽,把城楼的位置,古城的格局,揭阳的地形地貌,山水景色尽收笔下,让人感受到诗的意境,画的景象。该文纵横详述,文笔生辉,倚景生情,引人入胜。

宋兆禴离任返回故乡后,终日与其弟兆榕诵文吟诗讲经。因喜好潮乐,也经常与文友乐友共赏弦乐,饮酒唱和,怡然自足。宋兆禴文才卓著,尤其擅长作诗,著有诗集《学言余草》和《旧耕堂存草》,可惜未刊印而后来散佚。近代人辑有他的一册诗集,名为《旧耕堂存辑》,计存他的诗作27首,未刊印。

他对揭阳文化的贡献很大。可惜天妒英才,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去世,年仅43岁,葬于揭阳县蓝田都铜盘苑水寨大塭肚(今梅州市丰顺县汤坑大铜盘村境)。



宋兆禴故居
省文保单位



走进宋兆禴故居,89岁的凤围宋氏族长宋科德正和一群宗亲在喝茶。宋科德说,他们都是宋兆禴的子孙后代,宋氏众宗亲一有空都会到这里聚会聊天,享受天伦之乐,宋兆禴故居现在成为敦亲睦族的最好载体。

宋兆禴故居(凤围宋氏宗祠)位于榕城区东郊社区凤围宋厝为宋兆禴所建,属祠堂兼住宅式建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9年被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兆禴故居宋氏宗祠。阿龙 摄

宋氏宗祠履元堂。刘春玉 摄


宋兆禴故居清乾隆、道光年间有过修缮,总面积1800平方米,一主座,二通巷,整座建筑属典型的明末潮汕建筑风格。主座坐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为三间三进式建筑,前厅、中厅、拜亭、后厅前后两廊构成,祠堂堂匾书“履元堂”。里面装饰着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彩绘等,内容丰富多彩,工艺手法巧夺天工,特别是各厅上的梁架木雕构件的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堪称一绝,在粤东地区宗祠中别有一格,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和突出的建筑艺术价值。

东郊凤围宋厝寨寨门。阿龙 摄


据省文物保护单位凤围宋氏宗祠理事会会长宋惠龙介绍,凤围宋氏宗亲师从先贤,传承祖德,树立良好家风学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像祖先一样严谨治学,认真工作,为民办事,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宋惠龙(左)向记者介绍宋氏宗祠理事会情况。阿龙 摄

为激励学生奋发学习,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凤围宋氏宗祠理事会在广东海兴控股集团董事长宋旭彬及众乡亲支持下,成立宋氏奖学基金会(后改称奖学活动),奖励优秀学子,榕城区东郊村、宋氏奖学基金会成员企业员工子女,以及潮阳金玉、揭东桂岭宋氏宗亲、普宁文林第表亲,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请奖励。

宋氏后代也十分争气,学有所成,每年都有许多优秀学生考上各级学府,近年来,凤围宋厝有博士2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专科生多名。

宋兆禴墓(修缮前)。资料图片

宋兆禴墓(修缮后)。资料图片



来源:揭阳日报

记者:刘春玉
编辑:丹俐

揭阳日报
每天新闻抢先看!
 最新文章